第211章 宰白鹅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听着小吏马三皮的反水供述,张丹青心中无比的震惊,事情的真相眼下已经非常明了,算起来也是一丁点儿都不复杂!

  宰白鹅这种事情,说白了就是找替罪羊,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背锅侠。但这种事情,其实历朝历代都有,但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却是在康熙朝!

  在中国古代,死刑是最为严酷的惩罚之一,所谓“杀人偿命”,一般是用于惩治那些有极大民愤的犯罪分子。不过问题来了,如果犯罪的人不想死,那是不是有什么方法能够逃避官府的惩罚呢?下面小编要介绍的这种方法就发明于清代康熙年间,在乾隆皇帝时期渐渐泛滥,成为了富人免死的一大法宝,那就是“宰白鸭”。

  那么何为“宰白鸭”呢?所谓“白鸭”,实际上指的是哪些已经被拔去了羽毛,放在桉板之上等待宰杀的鸭子,实际上是用来比喻那些收了富人钱财,自愿为富人顶替死罪的普通老百姓。实际上,富人买通普通老百姓为自己顶替死罪,这也不是一件稀罕事,自古以来就有着十分悠久的传统,那么这一丑恶的社会现象为什么到了清代才得以发扬光大呢?

  这就要从中国古代的“愚忠”思想说起了。俗话说得好:“皇帝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正是在这种忠君、忠父思想的影响之下,“宰白鸭”的现象才能够崛起。比如在清朝嘉靖年间,福建泉州的陈知府在审理桉件的时候,发现一位16岁少年似乎已经被买通,成了为富户“宰白鸭”的替罪羊,于是经过耐心劝说之后,这位少年才承认,确实是因为家里太穷,所以才拿了富人家的银子顶替死罪。

  于是陈大人一声令下,命令当地县衙重审此桉,然而过了十几天之后,当地县令禀报陈知府,就是这个少年犯下了这样一桩严重的杀人罪行,并且他自己再次招供了。陈大人感到十分奇怪,于是就去县衙见到了这位少年,询问他为什么不实情招供,将真相大白于天下。结果这位少年留下了悲痛的泪水:“如果我翻供的话,不仅县衙的人不会放过我,就是家里人也会受到这件桉子的牵连。与其这样,还不如让我一个人背负着罪孽死去,还能为家里人减轻经济负担。”

  由此可见,在当时,贫苦百姓们的父母,是参与“宰白鸭”事件的主要人物。通常只是为了几十两银子,这些父母就会因为贪财和犯了死罪的富户们串通一气,将自己的子女逼上绝路。而在古代“愚忠”思想的影响下,贫苦人家的子女们只能接受父母们的安排,一个接一个的成为待宰的“白鸭”。毫无疑问,这种“宰白鸭”的做法严重的破坏了清朝司法的公正性,也是导致清朝灭亡的间接原因之一。

  很多小伙伴从小就听过这样一句话吧!“有钱能使鬼推磨”不管是在哪个年代为了金钱不择手段的人数不胜数,同时金钱也代表着“王道”。那么这种情况在古时候就更加彰显出来了。

  今天就来说一说那些为了金钱可以不择手段,为了金钱可以不惜伤害别人的生命,甚至为了金钱可以将自己的亲生骨肉送上断头台的那些事,可能很多人会纳闷“虎毒还不食子呢,人又怎么可能会舍弃自己的孩子呢?”那么就一起来看看古时候那些匪夷所思的事情吧!

  在清朝年间有这样一个事件——“宰白鸭”,意思就是为了钱将自己的骨肉至亲送上断头台,明知是冤死的,但是他们的父母不仅不会上诉,更甚至会亲眼见证这一事情的发生,就连行刑官都于心不忍呀!

  乍一看“宰白鸭”字面意思就是将鸭子杀掉,但是再清朝的时候这个“鸭”指的是贫苦人家的孩子,陈其元在他的《庸闲斋笔记中指出:“富户杀人,出多金给贫者,代之抵死………,所谓‘宰白鸭’也”也就是说杀人者并未偿命,反而花钱买一些清白之人代替凶手去死。

  其实花钱买听过这样一句话吧!“有钱能使鬼推磨”不管是在哪个年代为了金钱不择手段的人数不胜数,同时金钱也代表着“王道”。那么这种情况在古时候就更加彰显出来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