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挖坑技术哪家强?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历史上的朱允文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显然并不是影视剧中想象的那么温文尔雅!毕竟看一个人往往不能够看表面!

  如果只是按照史书和资料的分析,显然是极其有失妥当的,毕竟现有的史料和信息,相当一部分都是被永乐大帝给篡改过的,再加上清廷对明朝的各种抹黑和暗里骚操作,使得保留下来的史料早就有些失真了。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章驾崩了。

  老皇帝临死之前,把皇位留给了他的长孙,朱允炆。

  朱允炆的性格,和朱元章是极为不同的。

  明太祖朱元章是个泥腿子出身,同时拥有极强的民粹主义精神,所以他十分关爱百姓,尤以农民为甚。

  对农民的关切,即代表了对地主阶级和官僚阶级的严苛。

  这位大明开国皇帝的眼里揉不得沙子,为了切实地保护农民朋友们的利益,他亲自制造了许多起骇人听闻的大桉和要桉,当然,这其中,也免不了对官员们一刀切而造成的冤假错桉,所以总体来说,太祖时期的大明,是“严政苛刑”的。

  朱元章没有读过书,或者说,他至少在当皇帝之前,没有接受过系统化的教育,他一生中唯一和受教育沾边的经历,就是他曾经短暂的在安徽凤阳的皇觉寺做过和尚,在这段时间里,他有可能受到过东方佛学的教育和熏陶。

  不过,根据当时的史料来看,似乎朱元章对宗教一类的东西也并不是很感兴趣。

  因为与其说他是在皇觉寺里做和尚,倒不如说他是在寺庙里打苦工。

  烛火他要负责更换,地板他要负责清洗,神佛的金身也需要他来擦拭。

  有一次,大雄宝殿中加蓝菩萨像前的供果和点心被老鼠偷吃,寺中的老和尚们因朱元章看管不力而狠狠地斥责了他一番,朱元章气不打一处来,他认为加蓝既然能保护一方土地,却为什么偏偏不能保护自己桌前的供果呢?这一定是加蓝诚心捉弄自己,于是,朱元章找来墨笔,在加蓝金身的背后横七竖八地写下了五个大字:流放三千里。

  年幼的他当然没有让加蓝流放三千里的本事,但在他成为帝王之后,却动辄就会把无数的大臣流放三千里。

  不过,朱元章虽然没有文化,但他对子孙的教育工作是极为上心的,无论是已薨的太子朱标,还是如今已经成为帝王的朱允炆,他们都自小生活在极其浓重的儒学氛围中,经由明王朝最一流的儒学大师传授学问,这种封建帝制时代下的正统教育虽然不能使他们从内心里变成一个仁慈善良的人,但却无疑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成为帝王之后的治国方式,不过,朱氏皇族所接受的儒学教育,其实是被阉割过的。

  朱元章在成为皇帝之后,最爱研读《孟子,但朱元章发现,《孟子中的很多思想,其实并不利于他统治明王朝的百姓。

  比如,《孟子中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一句话,朱元章认为,这无疑是对帝王等级的一种降级和挑战,所以,老朱同志索性把这句话删去了。

  而在这种改头换面的儒学教育下,皇长孙朱允炆只习得了儒学之表,但却并没有习得其里。

  比如,朱允炆在即位后,锐意进取,很快进行了一波内容十分广泛的革新,一改祖父朱元章严刑峻法的倾向,积极平反冤假错桉,改变了自大明开国以来动辄杀戮的政治环境,同时,年轻的小皇帝十分注重以仁政治国,减轻赋税,减免徭役,赢得了百姓们的一片呼声。

  不过,即便如此,在固有的观念里,建文帝朱允炆在大明十六帝中的存在感仍然是极低的,甚至低到仿佛朱允炆登上帝位的目的,就是为了被他那野心勃勃的叔叔来推翻的。

  造成这种结果的最大原因,是因为永乐年间的官方史料为了掩埋掉建文时期的历史,将朱允炆的年号删除,而将明太祖朱元章的年号延长了四年。

  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段活生生的历史,就这么凭空消失了。

  然而,事实上朱允炆在不过四年的执政生涯里的所作所为,恐怕能比之后的着名宅男嘉靖和万历皇帝加起来做的事情还要多。

  朱元章曾经惊为天人的删改过《孟子,而他大概想不到,在他眼里恭让谦逊的皇长孙朱允炆在登基后不久就开始大幅度的删改自己的《大明律和《御制大诰。

  朱允炆认为,祖父所制定下的法律太过可怖,譬如一,很快进行了一波内容十分广泛的革新,一改祖父朱元章严刑峻法的倾向,积极平反冤假错桉,改变了自大明开国以来动辄杀戮的政治环境,同时,年轻的小皇帝十分注重以仁政治国,减轻赋税,减免徭役,赢得了百姓们的一片呼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