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李信留下的烂摊子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一场悲壮的陪葬的确令人动容。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在这个是时代。

  情义二字比泰山还重!

  人人都说春秋战国礼乐崩坏,可人人以道德为立身之本,之所以称之为礼乐崩坏,只是相比起那个人人遵礼的时代相去甚远。

  而随着法家兴起,儒法转变,道德二字成为了标榜德行的工具,得利者行小人之事,却用道德来约束别人。

  这未尝不是一种退步。

  嬴城亲眼目睹了李信,内史腾,温方,张天这等位高权重者的忠勇行为,内心所受到的震撼是他这辈子都无法忘记的。

  也让他有了更多的思考。

  治国,无非礼与法二字,法,不能太重,礼,不能太轻。

  生命,贵不可言,信仰,于世无解!

  这本身,就存在矛盾性。

  然而。

  纵然悲壮的挽歌令人动容,终究尘归尘土归土。

  他可以为东守都统帅李信擅离职守的行为买单,但,他还是斥责李信的行为给他留下了烂摊子。

  李信倒是一走了之了,可东守都统帅必须在最快的时间选定。

  而关于东守都统帅的人选,却是令人犯难。

  在秦国的武将,虽在级别上并没有什么明确的划分,护国都尉之下便是上将军,上将军之下是都校尉,校尉将,但是,这其中的地位,依旧是论资历和功绩。

  李信是在秦国武将中论资历和功绩,仅次于王贲之下,战绩虽然没有王贲灭四国般耀眼,却也是同为灭国的将领。

  李信,是在始皇帝登基后最早提拔的一批将领,并参与了秦国灭六国的大多数战争。

  这其中,李信的成名之战,便是伐燕之战,在耕战国策和秦国军事氛围中,没有军事才能,即便是皇子进入军中,也没有统兵的权力。

  在秦国,任何一名带兵打仗的将领,均是从底层一步步爬上来的,王贲不例外,李信也不例外。

  只不过,若是勋贵之后,其晋升之路相对于其他将领要坦途顺利快速许多。

  而李信,便是其中之一。

  李信与李斯八百年或是一家,或也不是,但二人各供祖先,非同族。

  李信属于陇西李氏,其祖先李宗本为魏国大夫,在孝公年间是最早一批在秦国招贤纳士下来到秦国的士大夫,任县令。

  经历代繁衍,早已与秦国血脉相连,到李信之时,经其任陇西郡守的祖父李崇推荐于始皇帝,被安排在王翦军中历练。

  后李信年少壮勇,一步步成为了王翦军中校尉,却也同样因为在王翦军中任职,王翦为了扶持嫡长子王贲,对获得军功的机会自然略有偏重。

  这样的状态持续到王贲受始皇重视,为其筹建虎贲营,独领一军之后。

  而这也到了伐燕之战,王翦无需再为王贲铺路,这才命李信为前锋,率骑兵攻燕,李信在伐燕之战中大放光彩,在易水河畔,大败燕国太子丹并一路追杀燕丹至蓟城,随后王翦抵达蓟城,破城后,李信再次率骑兵追杀燕王喜和燕太子丹,迫使燕王喜斩杀燕丹。

  自此,李信受到始皇帝重任,以李信率领的前锋营为班底,为李信独设了破燕营。

  而始皇帝设立破燕营目的,是与王贲的虎贲营一样,均为骑兵营。

  王贲的虎贲营偏具装重甲骑兵,而李信的破燕营偏轻装骑兵。

  随后王贲攻魏,李信与蒙恬攻楚!

  王贲,李信,蒙恬三人便是当时秦国最耀眼的少壮派统帅。

  而李信与王贲,蒙恬地位之所以出现差别,也是在这一年。

  王贲攻魏,水淹魏都大梁,魏王假出城乞降,灭魏。

  李信攻楚,因为李信连克楚国数城,骄横之心渐胜,冒进进攻鄢郢,虽然攻克鄢郢,却与同攻楚国寝丘,城父的蒙恬脱节。

  而这,被一心强楚的虞子期找到机会城后,李信再次率骑兵追杀燕王喜和燕太子丹,迫使燕王喜斩杀燕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