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新儒学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第543章新儒学

  格物致知一词虽然由来已久。

  也正是其由来已久,在儒学中的地位太过于重要。

  这个词也一直被后人讨论解释,可以说大儒们都有过各自的解释。但这些人中,还是要数理学的朱熹与心学的王阳明解释的最为经典,影响也是最大的。

  朱熹信奉的是理学,而理学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理生万物。

  这一看就是跟道家学的,只不过把老子说的“道”改了一个名字罢了。

  但不管如何,理学认为世界上每一个事物中都蕴含着理(规律),事物就是由气(物质)加理(规律)构成的。

  那儒生应该怎么做,才能完全认识理呢?最开始许多理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但最后朱熹找到了一个办法,这个办法就叫做“格物致知”。

  所谓“格物”,就是指穷尽事物之理,通过研究认识事物,彻底认识其中所包含的道理。

  所谓“致知”,就是指扩大自己的认识,穷究一切道理,以求达到认知的极致境界。

  在他看来,既然每一个事物中都有理(规律),那么你就去研究每一个事物之理(规律),把事物的理研究到极点,这就是“格物”。

  那怎么格物呢,就去观察事物。比如去看一朵花、一棵树怎么生长,怎么开花,怎么结果。

  等观察久了,自然豁然贯通,也自然而然的就会认识理,随着你对理的认识也就达到了极点,这就是“致知”。

  而只要“致知”了,那就表明你已经认识到了最高的理,那么一切事物的理伱都已经掌握了。

  而当一个人掌握了最高的理,那就能让自己与外物贯通,那这个人就会变成圣人。

  因此在朱熹看来,格物致知就是达到圣人的方法!

  这个方法虽然看起来好,但实则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便是我们怎么去知道事物的理(规律)呢?

  朱熹说是要观察,就是看。

  但在朱由校看来,这绝对是扯淡,朱熹这种格物方法,与其说是观察,还不如说是一种顿悟。

  并且你格物不了,还不是方法的问题,而是你的问题,是你功底不够,需要好好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去明白世界万物的道理。

  因此在朱由校看来这种格物方式完全行不通,可偏偏许多人信。

  直到出现了一个人,他就照着朱熹的方式去格物致知,发现根本行不通后,才发现了这个致命的缺陷。

  这个人便叫做王阳明!

  王阳明最开始也是理学信徒,并且从小天赋异禀,有大志向。

  因此当得知“格物致知”是达到圣人的方法后,他就跟好朋友钱德洪约定,要去格亭竹子。

  钱德洪先行动,他观察了三天竹子,不仅没格出竹子中的理来,反而把自己想的头昏脑涨,病倒了。

  王阳明得知后,也是不服气。心想这肯定是钱德洪精力太弱了,于是自己亲自出格竹子了。

  没想到王阳明对着竹子苦思冥想七日七夜,也是什么都没格出来,也是大病一场。

&emsp个人,他就照着朱熹的方式去格物致知,发现根本行不通后,才发现了这个致命的缺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