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挚情睥睨了时光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名垂千古的长恨歌应运而生,收获了百代读者的赞叹,人人都以为,白居易写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

  唯有他自己明白。

  那个七月七日,记忆中的你曾与我夜半私语,我们彼此许诺,要成为比翼双飞的鸟、连理错结的枝……

  可是爱情最终还是消逝了,不论是上穷碧落下黄泉,都无法再寻见。

  哪有什么天长地久?

  只有无穷无尽的恨,在一个个无法入眠的深夜,让我一遍又一遍的记起,一遍又一遍的刮着我的心!

  ……

  元和三年,白居易终于结婚了。

  这一年,他三十七岁。

  莫说在唐朝了,就算是在当今,三十七岁才成婚,那也是晚的不能再晚,有学者说,白居易成婚晚,是因白家的家风,反正在钻研学术的专家眼里,大诗人怎么能有小资情调呢?

  可我们很明白,白居易这么晚成婚,全是为了他的湘灵。

  三十七岁了,他还是没能把心爱的湘灵娶过门,而是和好友杨虞卿的妹妹成了一对。

  新过门的妻子出身弘农杨氏,门第比白家还要高,母亲看着新媳妇,喜得合不拢嘴。

  只有白居易的眸子里,满是落寞。

  我们还能看到,就在成婚的前一年,白居易有一晚住在杨家,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就叫宿杨家:

  杨氏弟兄俱醉卧,披衣独起下高斋。

  夜深不语中庭立,月照藤花影上阶。

  夜半无人,杨氏兄弟早已经入眠,他却披上衣服,推出房门,独立于中庭,不言不语,一双眸子直直的看向悬于天空的圆月。

  全诗没有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我总觉得,他应该是在想故乡的那个人。

  ……

  婚后的生活,和预想的一样,平淡,无波,妻子不是不好,相反,因是大家闺秀,所以一言一行都很得体。

  但爱情总是不讲道理,不是你好,我就一定会爱上你。

  我看过白居易写的一首赠予妻子的诗,字里行间,似乎埋怨妻子太不食人间烟火,天都寒了,都不晓得早些置备衣物。

  其实他也尝试着去忘掉湘灵,可是残酷的现实,却冷漠的提醒着他,让他无法拭去他们曾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可能就连湘灵都不知道,白居易到如今,还留着当年的那面明镜,只是常年放在匣中,镜子都锈上了铜:

  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

  自从花颜去,秋水无芙蓉。

  经年不开匣,红埃覆青铜。

  今朝一拂拭,自照憔悴容。

  照罢重惆怅,背有双盘龙。

  ……

  元和六年,白居易的母亲去世了。

  这个他们感情的最大阻碍已经没有了,我不知白居易看向母亲安详面容时,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神情,不知是爱?还是恨?亦或者,他有多爱,就有多恨。

  可白居易已经四十了啊,他也已经娶了妻子,他应该对杨氏负责,那是作为男人的担当。

  这是很矛盾,但我还能保证,元和六年,白居易心中的那个人,还是湘灵,因为就在这一年的某个冷雨夜,他写的夜花颜去,秋水无芙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