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不平之处且放声 第二十三章 敝屣功名尊道义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哼,明明是心里有鬼,倒说别人造谣,还不是仗着力气壮声音大污人清白!”纵然是叶轻尘知道这里不免有燕无双的首尾,但她又怎么能承认。

  好在李惊澜并不准备与她辩驳这个,喝了一口凉茶,继续说道。

  “是啊!无风不起浪,这是其一;也是其次,近些年老师游历天下,偶有所得,令出一门固然通顺,但在朝堂之上,一品执宰出自书院,二品座师出自书院,三品权柄出自书院,四品巡查出自书院,五品顶头上司出自书院,六品引路人是师兄,七品同僚是师弟,那么,先是叙旧还是论事,先是论情还是执法?规矩之外又有小规矩,法令之外又有先知后觉之分,如此和气的朝堂,如此鼎盛的书院,是为大秦天下选拔英才,还是不断钩织一张人情世故,法外有法,投机钻营的大网?当所有人都倒向一边,如何分黑白,明是非?不是老师怀疑人心,实在是人心不见得经得住拷问,麟德八年,山南道一个七品知县判错了案子,刑部发回重审,知县丢不起这个人,走了书院门生的路子,可殿下知道么,最后真相大白之时,从山南道,到京师,最后甚至牵扯到三品大员吏部尚书刘天茂,涉案大小官吏七十三人;四王之乱,淮南道经略使杨益光在同门师兄的苦苦哀求之下,硬生生将告急文书压了两天,之后在反往围城之时从城头一跃而下的杨经略使,不是贪生怕死大节有亏,而是,这二十四个时辰的延迟,让大秦子民丢失了十一万条性命,十一万哪!一场不义之战,一场本来能在大火初燃就能扑灭的战争,就因为同门之谊先机殆尽。这都是摆到明面上的,大秦万里山河,书院数十年出仕弟子千余人,其中的包庇纵容,沆瀣一气,暗地里又有多少?那些个寒窗苦读十年的莘莘学子,如何变成这样?书院这条捷径的存在,对大秦还有何意义?”李惊澜双目直视叶轻尘,“有教无类?书院大考之时,没有十两银子,连莫姬湖都走不进来,书院初衷已经支离破碎,殿下看到的江河日下,不是书院的教习懈怠了,而是那条捷径被堵死了。”

  “传道授业解惑书院,成了牵线搭桥铺路的捐客,如此皮之不存的书院,可是配得上殿下仰慕的大秦文脉?”李惊澜霍然起身。

  “不破不立?”天资聪颖的叶轻尘小声说道。

  “我大秦武夫有一怒拔刀,同样老师抛下立地成圣的契机,所求的是大秦百万读书人能够扪心自问,能够百花齐放,能够有事有不平则鸣担当,和开万世太平的底气。”

  “夫子离开书院,将来我也要离开书院,那些有师者之风的教习也会慢慢离开书院,去往大秦各处,大秦书院没了,可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大秦文脉,会在遍地开花,这才是老师的愿望,大秦读书人的愿望,大秦开万世太平的希望!”

  “殿下,老师此举何尝不是如同慷慨赴死的燕国师一样,你可懂?”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读书人安身立命之根本,有些人牢牢记住自己的初心,像夫子,有些人为了自己的使命不惜放弃宝贵的生命,像燕无双:有些人,忍辱负重,艰难前行像李惊澜,有些话不可说,有些事千百年之后才能真相大白。

  但读书人从来都只是扪心自问,无怨,无悔。

  师者,扛着一代人的责任,要站的更高,望得更远,要自省要慎独,要大德要大仁要大爱;夫子无悔,但有愧,所以夫子坦然的摊开手放下过去的忧,从容的拾起现在的乐。

  敝屣功名尊道义。

  叶轻尘起身往书楼一拜。

  恭敬,虔诚。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