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这是要发财的节奏啊第3/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田大贵瞧了一会儿,也看明白了,李卫国就是在原来价格的基础上,又添了一个零。

  比如蕨菜原来是四分钱一斤,现在变成了四毛钱。

  薇菜干原本是五角五分一斤,现在变成了五块五。

  “国子,这个价格……”田大贵有点晕,这个价格好像太高了吧?

  旁边其他人也都抻着脖子瞅瞅,金铁柱嘴里一声卧槽:“山野菜这么值钱,还打哪门子猎啊!”

  在采收旺季,就像水蕨菜,一天最少也能采上几十斤,就能卖个二三十块钱,干一天都赶上一个月了。

  加工薇菜干虽然费事,但是价格高啊,对现在这些普通人来说,劳动力最不值钱。

  李卫国不慌不忙地说道:“我说的都是一等品的价格,而且咱们还有要求的,收购的都是初加工之后的。”

  加工山野菜,最麻烦的不是后期的加工,而是前期的分拣、清理等等工作,费时费力费人工。….就拿薇菜来说,这边又叫牛毛广,因为茎秆上面有一层纤细的绒毛。

  加工的时候,焯水之后,每一根茎秆,都要把上面的绒毛撸掉,这需要多少人工吧?

  另外还要边揉边晒,最少也要揉上六七次,都需要大量的手工。

  要是全都由罐头厂的工人完成,那得需要多少工人,多出多少开支?

  而把这些琐碎细致的工作,分摊到每家每户,化整为零,那就简单多了。

  最关键的是,李卫国知道,还有潜在的竞争对手,就算他现在不提价,到时候也难免要打价格战,还不如先下手为强,至少能赢得一个好口碑。

  把这些道理讲清楚,大伙也连连点头,他们也认识到:原来山里这些东西,都是宝儿啊。

  要是抓住机会,一个野菜季,就能给家里多几百块的收入。

  想到这里,大伙都不澹定了,心里都开始琢磨着,到时候家里的壮劳力,全都进山采野菜。

  李卫国又叮嘱田大贵,回去之后,叫各个收购点都明码标价,早点把价格公布出去,进行宣传,也好叫老百姓都知道。

  田大贵也把那张纸揣进兜里,然后拉着老陈他们,乐呵呵地回城,顺道把金铁柱也给拉回去。

  转过天来,李卫国领着参加预考的人,坐着四轮子来到公社,然后搭乘客车,前往县里,准备明天开始的考试。

  除了李玉梅、吴小玉、葛卫红和郑先农之外,还有另外三名知青,也同时报考,一共是七个人。

  到了县城,也不用去找旅社,就在罐头厂这边的宿舍安顿下来,而且还有食堂,管吃管住。

  李玉梅回学校领准考证,其他人则去了一趟招生办,领取自己的准考证。

  这时候的准考证都比较简单,没有塑封之类的,连上面的一寸照片都是黑白的。

  李卫国主要是负责后勤工作,等大伙领完准考证,熘达回来,就听李卫国在那吆喝:“都来领考试文具啊。”

  每人给准备一支崭新的英雄牌钢笔,再加上大家自己带来的,两支钢笔,里面都抽满钢笔水,足够应付每科的考试了。

  另外还有一块大橡皮,直尺圆规三角板之类,都是全套的。

  “国子哥,费心了,我们要是能考上大学,功劳算你一半。”葛卫红笑嘻嘻地凑上去领了一套,嘴里还甜言蜜语的。

  李卫国哈哈大笑:“这才哪到哪,咱们大馒头屯考出去的知青,上大学的费用,我全都包了。”

  “哇!”葛卫红也激动地搂住李卫国的脖子,“国子哥,你太棒啦!”

  “撒开撒开,注意影响,你小玉姐在旁边瞅着呢!”李卫国嘴里大声抗议着。

  吴小玉也不由得抿嘴微笑,她当然懂李卫国的意思,主要是因为她和郑先农两个人,又不好意思做得那么明显,担心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所以这才把其他人都带上了。….实际上也花不了多少钱,这年头上大学,基本都是国家出钱,要是节省的女生,四年大学,甚至都不用家里掏一分钱。

  而且毕业之后,也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有的是单位抢着要人。

  所以这个时代的大学生,是最幸福的。

  晚上自然是早点休息,养精蓄锐,第二天大伙早早起来,洗漱完毕,去食堂吃饭。

  大师父给蒸的大包子,现磨的豆浆,大伙吃饱喝足,外面一辆大卡车已经在那里等候,这两天考试期间,都是车接车送。

  “这待遇太好了,要是考不上,都对不起国子。”一名叫做徐明亮的男知青,嘴里感叹着。

  其他人也都深有同感地点点头,然后爬上车斗。

  李卫国就不用跟着了,正好在罐头厂这边,帮着出谋划策,毕竟收购山野菜,才是罐头厂的重头戏。

  两天的预考,时间非常紧张,等到最后一科结束之后,大伙兴奋的脸上也都带着几分疲惫。

  这个年代,预考是非常残酷的,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比高考还要重要。

  因为预考就要刷下来大部分的考生,许多人学习了三年,最后连高考的考场都没资格进入。

  不过吴小玉和郑先农他们,心里还是比较有把握。

  也没必要留在分摊到每家每户,化整为零,那就简单多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