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戴森云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每一面镜面反射板的总质量只有10吨左右,它们的厚度只有几微米。

  从太空中就能清晰地看到它们漂浮在轨道上,这些人造物覆盖了近半个星球。

  它们就像是密密麻麻的蚁群,又或者是会跑动的向日葵,随着水星的自转追逐着这颗星球表面的阳光。

  太阳照射向水星的光芒被它们照射向水星表面连绵上百公里的巨大黑色太阳能板和几十座聚光太阳能发电站上。

  光能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电能,为建立在水星北极点的人类基地提供能量。

  “水星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5000万公里,这片面积达到上千万平方公里的镜面反射阵列每秒收集的能量为7.6亿亿焦耳,相当于太阳全部能量的百亿分之五。”

  “以目前最高的光电转换效率约为80%计算,水星上的能源基地发电功率为6亿亿瓦,每年生产1.9亿亿亿焦耳能量。”

  “这一数据相当于太阳每年提供给地球能量的三分之一,与去年全人类消耗能量相当。”

  太阳是天然存在的巨大核聚变炉,人类有史以来制造的全部氢弹同时爆炸释放的能量也不及这颗大火球一秒钟释放的能量,而这颗大火球还能继续燃烧五十亿年。

  在盖亚的身前,漂浮着水星上的图景,这片面积超过千万平方公里的镜面卫星阵列就像是漂浮在天空中的一片大陆。

  紧接着,这片影像飞速缩小,与此同时数以亿计的镜面卫星从那颗缩小到难以察觉的水星上向外飞速发射,很快就组成了一大片比地球还要大得多的反射阵列环绕着太阳运行。

  来自太阳的光芒被这些镜面反射卫星集中照射向太阳系的各大行星,在这些星球的外围轨道上漂浮着一座座球形的黑色卫星城市,将收集到的太阳能转换成电能。

  “这些镜面反射阵列分布在距离太阳约5000万公里的轨道上,预计将会收集太阳百分之一的能量,这些能量通过聚光之城转换为电能,供给人类使用。”

  黑色的球形卫星城市直径约为一百公里,表面长着上百片面积一万平方公里的巨大翅膀,总质量约为6万亿吨。

  它们看上去有些像是海胆,那些巨大的翅膀可以在表面移动,用于接受镜面阵列的阳光与向外辐射多余的热量。

  球体内部表面积超过三万平方公里,内部有着三十道球形隔层,可居住面积约三十万平方千米,足以容纳数百万人长时间生存。

  在这些球形卫星城市的底部,存在着一条粗大的黑色线缆,线缆上有着运送结构,这是一座太空电梯。

  这条太空电梯将这些卫星城市与各大行星连接在一起,就像是被放上天的风筝一样在轨道上围绕着各大星球同步运转。

  “用碳纳米管与金属氢铸造而成的全新材料,具有超导性与极强的导热性,这种全新材料可以承受200万个大气压的压力和3300摄氏度的高温,足以无损耗地将聚光之城的能源传导向各大星球表面。”

  这只是未来的效果图,现实中连一座聚光之城的成品都还没有出现,不过利用碳纳米管和金属氢铸造的全新超导材料已经完成,剩下的就是大规模量产的问题了。

  随着盖亚轻轻挥动双手,大厅中央的影像发生变换,距离太阳最近的水星此时已经消失不见,太阳系只剩下了七大行星。

  小行星带上,谷神星、智神星、灶神星、婚神星,无论这里漂浮着的是数百公里大的小行星还是直径不到一公里的小石块,此时都已经消失不见。

  取而代之的是数以千万计的黑色聚光之城,在距离太阳0.5个天文单位到3个天文单位之间的轨道上环绕着太阳进行公转,来自戴森云镜面阵列的亿万道光芒为这些聚光之城源源不断地提供能量。

  “每一座聚光之城生产的能量将会与目前的水星能源基地相当,达到1.9*10^24焦耳。”

  “整个戴森云反射体系的制造将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收集太阳百万分之一的能量,为各大行星和它们轨道上的聚光之城提供能量。让人类每年消耗的能量增长一万倍,达到1e28焦耳,这一阶段预计需要50年。”

  “第二阶段收集太阳百分之一的能量,将水星和小行星带总计4万亿亿吨的物质全部拆解掉,用这些物质组成戴森云镜面反射卫星和聚光之城。”

  “第二阶段完成后聚光之城的数量将会增长到5000~5500万座,让人类每年消耗的能量再次增长一万倍,达到10^32焦耳这一数量级,第二阶段预计需要150~200年。”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