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回 忽发病龄官昏厥 忆原文初探顽疾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宋人认为“百工皆圣作,惟医有书传。”,还说“凡为医师,当先读书。凡欲读书,当先识字。字者,文之始也。不识字义,宁解文理?文理不通,动成窒碍。”

  于是社会风气一变,连苏轼、沈括都有个人收集医学的著作。

  所以在书院里看医书不会引起什么争议。

  这桂枝甘草汤边是源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对心悸,发汗过多有作用。

  待龄官服下一剂药后,气息更和畅了些,这时秦钟驾着马车带着一位大夫并北庄焦大派出的人一同来到。

  大夫是神京有名的仁爱堂的大夫,仔细替龄官把过脉,又问了贾兰的应对,连连赞道:“不想案首小相公也颇通医理,这小姑娘的确是突发心疾,若非小相公应对得当,恐怕有未卜之祸。”

  “劳烦先生且在我院里耽搁一两日,待这姑娘苏醒之后再开下药方,到时候再走不迟。”贾兰拱手,客气地说道。

  “好说好说~”那大夫笑着回答。

  第二天天刚亮,睡了一晚上的龄官感觉身上有个什么东西压着,又被那窗外的阳光微微刺了一下眼睛,“呜”了一声幽幽醒转,却见一个小女娃趴在自己身上,微微被吓了一跳。

  “姑娘,你醒了?!”

  那女娃似乎睡得很浅,感受到龄官的动静,她立马就醒了过来,抹了下眼睛。

  两个人互相对视着。

  “你是谁?”龄官问。

  那女娃也不怕生,自我介绍道自己乃是北庄上农户之女,名叫招娣,被焦大爷挑中派来贾兰的院里做帮工,一同的还有另外一个女娃儿名叫小芳,她负责守上半夜如今歇息去了。

  另外还有一位粗使婆子,两位厨房的帮厨,和两名护院。

  得知两个女娃儿是来配合自己的,龄官有些晃神,好久才想起自己昨天似乎是晕死过去,连忙问之后的发生的情况。

  那女娃看上去有些土气,却也不乏伶俐,滔滔不绝地讲述贾兰如何如何精通医理,如何如何有条不紊地安排吩咐,连京城的大夫也对贾兰赞不绝口。

  龄官听得是贾兰救下自己,顿时脸红得可以滴下水来。

  忽又反应过来,笑问:“招娣,你才小小年纪,对公子就如此钦佩?公子有这么好么?”

  招娣一双眼睛瞪得大大的,点头如捣蒜:“公子自然是好的,娘亲说公子是天下第一好的人,要不是公子,我们母女早就饿死荒野了!”

  也不用龄官提醒,招娣便滔滔不绝地说道自己的经历。

  她本是自关中而来逃荒的难民,本是想逃去江南富庶之地,可听说南下路上闹了匪患,有教匪四处捕捉逃荒的百姓落草,招娣一家吓得连夜北逃,行到河东路时已经是饿的饥肠辘辘,招娣的父亲为了给妻儿腾出口粮,树皮吃完了,自己吃观音土,最终腹胀而死。

  招娣的母亲从红了眼的灾民手里把丈夫抢回火化了之后,带着招娣一边讨饭一边躲避官府,最后晕倒在神京郊外,被附近路过的焦大救了回去。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