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初惑第1/1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来寺里已有些日子了,期间回去过家里一趟,向父母告示在山上跟随师傅修行,父母本是虔诚之人,听后甚喜,说有人管教,多学点规矩总不是坏事。

  可是这些日子除了早课、晚课,以及到寺中火房做些打杂,其余并无多少事可做,对那些经文也是似懂非懂,可也无人可请教,连虚明能见面的机会也不多,这不是要把人憋出毛病来吗?

  这一日,师傅登坛高坐,唤众弟子集合……

  “今日是本寺建寺千年之日,得蒙诸位与佛有缘之人在此汇聚……”

  原来从唐代开始万年寺就高僧辈出,师傅从佛教的渊源讲道大乘、小乘等之区别,指出我们就是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道理,末了特别关照我去藏经楼管理图书,跟随着那里的法师学习。

  总算有了明确的目标了。

  次日,早课结束后,就径直奔藏经楼而去,可是到了那里才知道,除了日常整理外,主要是学习儒家经典《弟子规》。

  “什么?”

  法师看出了我的疑虑:“可能你认为它是小孩子学的,现在都是大人了,没有必要学这个。”

  “难道不对吗?”

  “古代小孩子所受的教育、德行,我们这些成年人,乃至出家人都不见得具备。如果没有的话,那就应该学,‘不知理,六十岁也孩童’,尽管你在年龄上已经算是成人了,但如果德育上还欠缺,那就是‘孩童’。”

  “不要说是你,现在师傅让全寺的僧人也都要学习它,包括师傅自己。师傅教导我们,出家人若不懂得基本的做人规范,还想要成佛利益众生,恐怕是遥不可及的……”

  我无言以对。

  《弟子规》有九十个颂词,三字一句,两句一韵,读起来特别顺口,虽然以前在乡下听老人读过部分内容,可从来没有完整地学习过。

  法师继续道:“对于我们汉地三教,总体而言,儒教是讲人与人的关系,是入世的,引导人做慈善,重孝道;道教是讲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出世的,思想偏重于远离红尘、与世隔绝;而佛教是讲人与心的关系,是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情,远离一切垢染并获得解脱。正所谓,儒教治世、道教修身、佛教治心……”

  于是,接下来就在法师的指引下,“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等全方面学习。

  寒暑秋来,不知不觉到山上已经半年多了,可是当初为什么会来山上始终萦绕心头,师傅话中有话,似乎内有玄机,不得其解。

  半年光景,《弟子规》也差不多要学习完了,这一晚,又踱步到当初上来的山崖旁,很久没有听到师傅的古琴声了,也很久没有见到师傅了,又沿着旧迹慢慢到了师傅的居所外面,依然是虚明引领,心里有太多的疑虑想向师傅倾述。

  焚香、沏茶,师傅又将古琴取出,轻拨琴玄,慢慢地又将我带入一片空灵的境界,一会儿仿佛置身于金戈铁马,一会儿又仿佛置身于闲庭信步,一会儿像是在享受人间的美好,一会儿又像是在地狱备受煎熬……

  吭的一声,琴声嘎然而止。

  而我已分不清到底是在梦中,还是在现实中……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