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小华转学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田泾村也好、阳澄湖镇也好,因为陈东阳的努力,带动了乡里领导的积极性,连带着,整个乡都积极地动起来了。

  当然,其中最忙的要数王家了:自己的产业要抓,该为乡里、村里贡献的要做。王奶奶是掌舵的,陈东阳跑进跑出忙碌,田水官、顾长生等人在自己分管的一摊子事情上也是忙忙碌碌。

  虽然很忙,但每个人都有盼头,觉得玖润集团发展壮大有自己的一份功劳,每天心里都美滋滋的。

  这半年,王培根没有过多参与家里的事情,有了大姐夫陈东阳的加入,他放心的很。

  他主要在忙儿子转学的事情。

  是的,上次女儿的话提醒了他,他要想办法把小华弄到木渎中学去。

  这转学的事,其实最主要的是转学籍,这就相当于是后世的身份证,现在的户口。

  没有户口,农民就分不到地,同样的,没有学籍,到时候就没有办法参加高考。

  所以王培根先去封亭找了张老师,咨询这学籍的事情。

  张老师家两个孩子,和小美姐弟差不多大,但成绩都很好。他们的母亲金梅这几年做生意很是赚了不少钱,但确实也忙,俩孩子都是学习自觉的人,也没去重点高中,就就近入学,在父亲工作的封亭中学读书。

  张老师因为两家的关系,对小华一直很关注,但自家俩孩子他基本没费心教育过,碰到小华这么皮的,也实在没辙。

  嘿嘿,连老革命也没辙的学生,够头痛的。

  王培根跟张老师说,想让儿子换个环境,去重点中学,那里读书氛围好,看能不能让儿子上进些。

  张老师有点惭愧,感觉自己辜负了弟兄的托付,王培根闻言摆摆手:“我这父亲都是败将,何况是你。”

  他还讲起了去年送小华来学校报到时,自己手吊着绷带的事,张老师这才知道,好友是教训儿子没成功,反而伤了自己。

  王培根苦笑了一下:“他是三代单传,从小宠的厉害,心是善的,就是不爱读书。我也不懂,这如果转学过去,学籍怎么处理的?”

  张老师一直是高三老师,知道这里的关窍:“一般先去那边借读,成绩提高了的,到预考前转过去,成绩差的,可能预考要回来。

  当然,这是一般情况,如果力度大一点的话,可能就会一步到位了。”

  王培根心里有数了,那就力度大一点呗,希望能一步到位。

  接下来,王培根就开始联系小美学校了。

  他倒是认识人的,是学校的物理老师。

  两个人在前年暑假里,教育局组织的教师疗养时住一个宿舍。

  这参加教师疗养的基本上就是各个学校贡献突出的教师,王培根是那年教的初三中考特别出彩,同样的,那位教师是高考物理好像有一个班平均分数全省第一。

  两人在疗养的半个月里,朝夕相处,也算无话不谈。但后来就没怎么联系,毕竟一个在初中学校,一个是高中老师。

  上次王培根送小美上学,因为着急回家回学校,也没有去看这老师。

  这次为了儿子,特意请了假,赶到了学校,找到了这位苏老师。

  两年多,苏老师已经是苏教导了,现在是教导处副主任。

  虽然两年多没见,但两人还是很快找回了那种熟悉的感觉,苏老师请王培根到学校食堂吃饭:“我们学校有小食堂的,我们在那里吃点便饭。”

  王培根赶忙拒绝:“我们还是到外面找个小饭店吧,好久没见,我们好好聊聊。”

  苏老师忙摇手:“哪好意思让你上门请客。”

  王培根诚恳道:“实不相瞒,今天我是有事来求你的。我女儿在高一四班读书,还要麻烦你多照顾,家里还有个儿子,我想来咨询一下他的读书事宜,我们还是外面去吃个便饭吧。”

  这话说的,苏老师只能跟着王培根来到了外面的“小店”。

  王培根将儿子读书的情况和自己的诉求讲了一下。

  苏老师沉吟片刻,说道:“王老师,我记得我们在疗养时,听你提过,你家妈妈和夫人是做生意的?”

  王培根边点头边拿出几份报纸:“是的,我家是吃改开红利的第一批人,你看,这是县里、市里对我家商店的报道还有领导来公司视察指导工作的相关报道。”

  苏老师边翻报纸边心惊:王培根平时挺朴素的,没想到家里是县里首富啊。那么多领导都去人家公司指导工作。

  想到这里,不禁问道:“你这随便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