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三线建设”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现在董事会的人听了顾长生的一番话,知道他在前期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也瞄准了市场流行,所以一致同意建造尼龙衫厂。

  至于厂址放在哪里,顾长生等人当然希望就放在田泾村,一来给村里增加点收入,二来么,王家进货、管理、出货等方面还是比较容易的,就是就近解决。

  但陈东阳已经领会了小美提出的规划方案,要成立一个工业园区,这个园区肯定要离阳澄湖越远越好。

  所以他建议将厂房放到杨家田村去。

  杨家田村,顾名思义,是以前姓杨的地主老爷家的田地,后来,老爷家的长工、佣人们聚在一起生活,解放后就形成了一个自然村落。

  这个村是在阳澄湖乡和其它乡交界处,离阳澄湖最远。

  顾长生等人不明白,觉得放那里,离得太远了,管理上有难度。

  但王家人坚持要放杨家田村,几人也没有办法,只能同意。

  这样今天的主要议题就讨论完了:在杨家田村建尼龙衫厂,由顾长生负责;在田泾村里建批发市场,由陈东阳自己领衔。

  这时田水官说道:“我这里也有个想法,大家看看要不要也实施?”

  见众人都看过来,田水官有点局促,但还是继续说道:“我这里主要负责收货,现在改名了,叫华美商行。很大一部分水产、家乡土特产是收了马上处理掉的。

  但是,收上来的古董、木材等,是放仓库里的。

  这几年,我们收的古董不少了,妈妈家也专门批了房间放这些东西,但我一直很担心的,一是担心被人惦记,二是我们就是随随便便放着,我们是水乡地区,湿度比较大,我担心时间长了,这些古董会不会霉了、烂了、虫子蛀了……这些东西可是我们花了大价钱买来的,要是出现这些情况,实在叫人心疼。

  这是一个问题,我想着,等批发市场建成搬迁走以后,是不是重新规划一下,这些东西要分门别类放置,甚至要请专业的人来保管。”

  王家人听田水官讲到这里,都笑了。陈东阳笑道:“水官你放心,妈妈和培根花娥她们早就想好了,等我们把建厂子、建批发部的事情安排好,就做你说的那些事。

  那些古董别人不清楚,我可是也淘了很多好东西过来的,确实要好好保存的。你放心,这事到时肯定会让你满意的。”

  都要建博物馆了,那肯定要好好保存这些古董的。

  田水官憨笑:“那就好,那我就放心了。”说完看看王奶奶,欲言又止。

  王奶奶笑骂道:“看我干什么?在我面前话都不敢说了?”

  田水官挠挠头:“不是,我还有个想法。”

  王培根给几个抽烟的发了一圈烟,笑道:“二姐夫你就畅所欲言吧。这本来就是有啥说啥的。”

  田水官点点头,说道:“就是我这部门收的旧木料。

  一开始卖过来的人家不多,收的也就不多。

  但自从个人种地开始,有些人不种地跑外面做生意去了,赚了点钱,就造楼房。这造楼房用的都是水泥板,老房子拆下来的砖头、木头都派不上用场了,这个时候,把旧木材卖过来的人家就多起来了。

  现在我们已经在村里租了十七家人家的房子、院子,放收来的木材。

  房租不多,但有的人家喜欢贪东西,引火、修个桌椅什么的,会顺手牵羊拿点木料。

  这些都无所谓啦。

  但是吧。从去年开始,有些人,特别是市里的一些人,他们听说我们这里有木材后,都来我们这里买。

  这些木材,具体怎么卖?我们也一直拿不出个章程来,现在就是在收的价格基础上,稍微涨那么一点,意思意思赚点钱。

  我的意思是,这木材卖来的人在多出来,来买的人也有,我们是不是要弄个章程出来?”

  田水官说到这里,小美忍不住拍了拍脑门:忘了忘了,这旧木材可是大生意啊。

  在现代,苏城特意在一个乡镇建立了旧木市场。据说买的人还很多,否则也形成不了市场啊。

  现在是大家都要拆了旧房建水泥楼房,等再过几年、十几年,人家又要讲回归了,追求原生态了,这些旧木材又变成香饽饽了。

  王家当初收旧木材,主要想收点上等的木料,当古董一样保存的。

  但现在小美不这样想了,这旧木市场,阳澄湖也可以建啊,和舟山工艺村一样,打一个特色出来。

  到时候,懂的人来淘宝,一样可以带动阳澄湖旅游业的发展!

  “二姑父,谢有些人,特别是市里的一些人,他们听说我们这里有木材后,都来我们这里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