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捂盖子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张唐卿从叶清臣的表现来看,他应该没参与贪墨,但是,现在叶清臣已经有了捂盖子的想法。

  人啊,总是这样,发生事情后,第一件事就是先捂盖子,尤其是叶清臣目前的状况,正好处在调任三司使的空档里,一下子发生这种事,说明他御下不严,手下一群硕鼠,还适合担任三司使吗?

  想当三司使的人,并不是只有叶清臣一个人,起码章得象曾经的副手,三司副使就非常有竞争力,只不过是陈尧佐提议叶清臣,而枢密使张耆和李迪也都赞同,这个三司使的职位才落到了他的头上。

  这里牵扯到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关系,陈尧佐乃是枢密副使调任参知政事,和军方的这帮人很熟悉,而枢密使张耆也希望军方的人多多调任到文官系统,增加在文官系统的影响力。

  而李迪的处境非常艰难,他急需要拉拢政事堂的参知政事们,以对抗咄咄逼人的吕夷简,而参知政事中,只有陈尧佐最好拉拢。

  其他几个人,例如晏殊,本就是帝师的存在,影响力不容小觑,不会投靠李迪,最多两不相帮就算不错,张知白、张士逊等人更不用说了,肯定是自成一系。

  唯一一个钱惟演,皇亲国戚,乃是承恩侯刘美的老丈人,是吕夷简的铁杆帮手。

  在各种微妙的平衡之下,叶清臣才担任了三司使。

  现在除了问题,对叶清臣来说,唯有捂盖子这一条途径,起码等他上任三司使后,再主动回来揭盖子,都比现在不上不下的好。

  叶清臣陷入了两难之地。

  他一共三个幕职,三个幕职全都在账本上动过手脚,都动过知军衙门的府库。

  最大的三千贯,应该是永兴军东厢都指挥使沈山居贪墨了。

  至于其他的,知军衙门上下,几乎都沾过手,最主要的是,其中有一笔还是自己的私事,下人动用了公家钱,没记账。

  “每年公使钱两三千贯,还不够你们用吗?为何非得要动府库的银钱?”,叶清臣恨铁不成钢的说道。

  三个幕职跪在地上瑟瑟发抖。

  叶清臣也很为难,不断权衡利弊,到底是捂盖子,还是借着张唐卿查账的机会,把永兴军路掀个底朝天。

  本想软禁住张唐卿,让张唐卿不要到处乱说,好留给自己处置的时间,但是,张唐卿抵达长安县的消息已经放了出去,士子们已经知道明日张唐卿要开始授课,没法软禁张唐卿。

  现在最怕的是张唐卿在讲课时,把这件事抖搂出去。

  “你们三个,把经手的钱,用公使钱补进去,记住,千万不要再犯,否则,本官定不饶尔等。”

  “谢大人,谢大人。”

  “起来回话,商量一下接下来怎么办。”

  “大人,能不能让张唐卿闭嘴?”

  叶清臣苦笑道:“你以为人家是傻子?等着你去杀人灭口?人家早就留好后路了,孙敬雪已经走了半天时间,快马加鞭一天就能到太原府。”

  叶清臣愣住了一下,接着摇头叹息:“是不是太原府还不一定,也可能会直接去开封,只要张唐卿没消息传过去,估计,孙敬雪就要告御状了。”

  “大人,要不我们先动手处理一部分吧,总要给张唐卿一个交代。”

  叶清臣问道:“沈山居怎么办?他乃是都指挥使,地位仅次于老夫,咱们查不到他,只能有大理寺和御史台查他。”

  “何况,还有京兆府知府怎么办?虽然名义上归咱们管,可人家只听政事堂的政令。”

  “那咱们就主动揭开知军衙门的盖子,至于知军衙门以外的地方,咱们先不管,等您到了京城,再慢慢查。”

  叶清臣正在思考对策,下人说,张唐卿送东西过来了。

  张唐卿送来的是一份奏本,只不过不是札子,而是密折。

  密折,乃是封疆大吏直达天听的一种奏本方式,采用实封,密折进了进奏院后,进奏院不看奏本内容,也不会交给银台司,而是直接送入后宫,请皇帝直接预览。

  叶清臣看完张唐卿代替他拟定的密折后,长叹曰:“吾欠张唐卿和孙敬雪良多啊。”

  叶清臣随后递给幕职,“抄录一份,本官用印,即刻递送京师,八百里加急。”

  幕职看完后,小心翼翼的说道:“东翁,如果要动官员,必定要经政事堂和御史台,能否用知军衙门的小吏充数?”

  张唐卿帮着叶清臣拟定的密折中,说是叶清臣发现了贪墨事情,所以,叶清臣准备处理完永兴军路的贪墨之事后,才回京任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