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杜少府是谁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读过甚至能背诵的人不少,杜少府是谁却都不知道。

  杜少府是王勃的友人,跟班小弟,还是他的师侄,他叫杜从则,他爷爷是杜淹。

  杜淹曾短暂从师王通,如同孔子对老子执师礼,所以王勃的辈分是杜从则的师叔,这个师叔到洛阳和长安时年纪还小,整天和同龄人杜从则一起厮混,“社会”的友谊就是那时种下的。

  说起杜从则来有一个有趣的野史,据说杜淹是因为《斗鸡诗》而被唐太宗李世民重用,也就是说,对于斗鸡这门技艺杜家是行家里手。

  可成也斗鸡,败也斗鸡,王勃在沛王府里当侍读时,沛王跟英王斗鸡,王勃拉来了杜从则当技术指导,然后斗赢了,李贤玩高兴了大肆庆祝,喝高了的王勃就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李治因此而勃然大怒,王勃的王府侍读官职被一撸到底,成了白身。

  其实李治除了恶心王家之外,还有一重缘由,王勃、杜从则和李贤过从甚密的话,他怕挑起儿子们兄弟争位,假若王家和杜家都站在李贤身后,那当时的太子李弘就不稳当了。

  杜从则也跟着受了罪,但杜家好歹是一门三公卿的世家,总要脸面上过得去,于是杜从则被远窜蜀州,当了县尉,少府就是县尉的别称。

  蜀州现在是边州,哪怕以杜从则父亲的能力手腕,也不是这等安排,杜从则的父亲袭爵,任鸿胪少卿,哪有公卿之后去前线蹲山沟的道理?

  但李治发话了,就只能照办。

  于是送杜从则上任时,王勃觉得自己连累了兄弟,有感而发,写下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名句。

  不过他送着送着,就被杜从则拉上了车,跟着杜从则到蜀州混了几年,离开长安时,他们都才刚刚十八岁,还未成年。

  也是梅哲仁到了交趾后,王福畤才告诉他,当时是王福畤暗地里托杜从则拉王勃去了蜀州避避风头。

  这一避就避了三年,王勃后来一个人出来了,又去虢州给别人当参军,其实是幕僚,没有官阶,是被虢州的所谓友人勾去的,那人说虢州出产大量的草药,其实这是一个陷阱。

  王勃踩进去了,没多久就因为怒杀官奴而蹲了大牢,本以为这次必死无疑,没成想又遇到了大赦,险而又险死里逃生,然后他出来后又作了一次死,在江西又出了一次风头,后面就接上了梅哲仁的事。

  而杜从则依然留守蜀州,在那里当山大王。

  当年参与那场斗鸡的四个人,一个名义上死掉了,一个还在山沟沟里,李贤刚刚当上了太子,不过也走向了宿命,他会像他哥李弘一样,因为碍了母亲登顶而死于非命。

  而英王李哲,也就是后来的中宗李显,下场也没好到哪去。

  因为父亲当了皇帝,又因为母亲丢了帝位,等母亲老得快死了,又坐上了那个位子,却被老婆和女儿因为这个位子给毒死了。

  狄仁杰正是把他推上那个位子的人。

  他就是黄台之瓜的种瓜人,瓜熟了吗?

  帝子梅哲仁管不着,管一次就死无葬身之地了,还管,歉命长吗?

  可朋友、兄弟加师侄梅哲仁还是可以管管的,因为他搞定了狄仁杰。

  通过试探,梅哲仁知道狄仁杰也不是那种眼里揉不得一星沙子的人,还是很通情达理的。

  他只是有些读书人的迂腐,也可以说是情怀抱负,他立志要匡扶大唐。

  除这个情怀不能动,只要不犯上不作乱,他也愿意开方便之门,这跟梅哲仁预想中差不多,因为原版历史上就有狄大人举贤不避亲仇之评,还是武则天给他的褒奖。

  他跟狄仁杰说了照顾王福畤之意,狄大人非常欣赏这一点,但照顾老父最好还是亲生儿子来。

  王勃七兄弟,除了早夭的一个弟弟其他都还在呢,梅哲仁试着问狄仁杰能不能把出仕的两个哥哥和一个弟弟调到合浦、交趾附近来。

  理由是义父年老体衰,随时都有可能撒手人寰,调到左近,能在父亲面前尽孝,也能来得及送终。

  在这一点上,梅哲仁也吃准了李治会默认,估计李治巴不得王家都远辍,现在还可以得个让人团聚成人孝道的美名,这一波不亏。

  而王勃的兄弟们都刚入流品,哥哥王勔、王勮也仅是八品一级,弟弟王助更是直接在御史台观政,是狄仁杰的下属,只要狄仁杰愿意送这个人情,那就没问题。

  把兄弟们都调过来了,也就可以把家人迁来,未成年的王劝也可以跟着,这样就彻底没有后顾之忧了。

  而王家父子在张县令的看顾下,李治也会放一百个心,也许他会以为张县令立功心切,以绝后患,不会阻拦。

  狄仁杰果然答应大开方差不多,因为原版历史上就有狄大人举贤不避亲仇之评,还是武则天给他的褒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