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当年旧事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正是权谋之术,帝王之术也。

  姚广孝说道:“因为两项其害取其轻,当是时也,天下初定。但是很多地方,仅仅是大兵驻守,地方上还是原来的样子。大明要巩固朝野,就必须要大量的文臣参与治理。而陛下手中没有,这些文臣一个个都怀念前朝。陛下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甚至有意让当地豪强成为大明官员。你可知道,其中妙处。”

  何夕说道:“让当地豪强成为大明官员的家族,那么他们的家里做事,就要为当官的考虑,当地势力人家心向大明,就不会出乱子。”

  姚广孝说道:“大人英明。”

  何夕一时间感慨很多,想起了很多事情。

  他一向以为朱元璋眼睛里面不揉沙子。对贪污腐败,是零容忍,而今看来,朱元璋也是有很柔软的身段。

  甚至可以说,朱元璋这样做,是比李自成高明太多了。从唯物主义历史观来看,这是朱元璋从有进步的性质的起义军,迅速锻炼成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总代理人。但是这才代表的大明朝廷的稳固。李自成就是没有这样迅速扭转,结果被清兵打败了。

  而清廷入关的时候,也做过类似的事情,那就是大量卖官,让有钱有势的人成为大清的官。用后世术语,是清楚与大地主阶级相结合。但是,稳固了政权。

  何夕说道:“不是我英明,而是陛下高明。”

  姚广孝心中暗道:“何夕真有前途,即便在只有两个人的地方,也马屁不断。这份心思,朱元璋岂能不重用。”

  却不知道,何夕是真佩服朱元璋。

  很多理论,何夕是知道的。但是不知道怎么用。但是朱元璋是不知道的。但是他知道怎么办。

  就好像一句话,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何夕仅仅是背下来而已。但是朱元璋之前的做法,就是演示了如何让一个没有人支持的地方政权,迅速地获得天下大权。那就是让大明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

  一下子大明统治就稳固了。

  当然了,这里面如果有很多代价。但是只有先站稳脚跟来才能说其他。不站稳脚跟的话。其他事情都废话。

  姚广孝说道;“其实,这也是汉代郎官之遗议,陛下用之而已。而且真因为陛下之高明。十年下来,大明天下已经是巩固,当年的事情,已经不用了。当年的人也已经不用了。故而举荐之策要改,当年那批人也是要换的。”

  在汉代想当郎官就要交钱。也算是很早的卖官吧。卖官这东西,听起来不好听,似乎是万恶之首,其实有时候,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只能说,很多时候政策之妙,在于一心而已。

  只是姚广孝这一番话,让何夕震动非常。

  何夕心中暗道:“原来,洪武年间屡兴大案是因为这样啊?”

  为什么淮西集团很厉害。因为之前官员都是举荐入仕的。甚至有人到南京之后,先拜李善长,后拜皇帝。这种举荐的关联,不会因为李善长致仕而结束。

  在洪武五年之后,到再起科举之间,这么长时间入仕的人。未必全部是淮西集团的人,但大部分也未必是朱元璋的人。

  如何朱元璋是寻常君主也就罢了。

  但是朱元璋不是。当年受委屈是为了朝廷大计着想,而今天下稳固,自然到了卸磨杀驴的时候了。而且不是朱元璋不能容忍,而是这批官员的水平,实在是有问题的。

  科举还算有一个公平的可能,但是举荐,几乎就等于私相授受。走门路跑关系,甚至有人举荐入仕不成,有两次三次举荐的。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