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分析与编写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夜,呼啸冷风刮的临时租屋的木窗哗哗作响。

  谢为民坐靠在床上,刘芳芳今日不光给他带来了十片8086,还给他带来一封长信。

  信是刘爷写的,话里行间只有一个意思,那就是让他加入无线电十四厂。

  可谢为民从书本上,网络上知道这时期的大致历史。

  大意上,1966年至1995年间,我国对半导体累计投资仅有50亿人民币。

  也就是说,举国30年间的总投入,不及国外一家大公司一年的资金投入。

  他若现在去魔都无线电十四厂,固然可以提升那边的相应技术,可人力是有限的,想提升整体技术,就得花大钱。

  国家现在没有钱,可不就得通过其他方式投入进去?

  是,加入无线电十四厂,他可以拿到编制,拿到某些无法言说好处,可不能解决资金上的问题,如何发展技术?

  不能发展技术,这不就陷入了他所知道的摆烂阶段?

  只要有了钱,哪怕他不是国营大厂的技术人员,他就不能迂回的找这些大厂办事吗?

  谢为民思绪放空,盘点我国70年代事件,作为一名电子从业人员,谢为民不可能忘记1977年的科技会议。

  会议上,王守武说:“全国共有600多家半导体生产工厂,其一年生产的集成电路总量,只等于RB一家2000人的工厂月产量的十分之一。”

  耻辱,耻辱啊!

  每每想到这些,谢为民那是夜不能寝。如今他来到这个平行时空,又是相关从业人员,他更想改变这一切。

  再者,加入国营大厂,里面的思想流程就是一个大问题。

  如1977年的这一年3月份,江南无线电器材厂面临第二次重大抉择。

  时任厂长的王洪金带着总工程师车运洪等10多人,从无锡奔赴首都与RB东芝进行谈判。

  而在这次谈判的几个月前,国家刚刚决定从RB引进一条彩色显像管生产线和集成电路生产线。

  为了这条生产线的落户,各地电子厂可谓各显神通。

  经过层层调研论证,这条生产线最终花落江南无线电器材厂。

  可江南无线电器厂还没来得及高兴太久,问题就来了,他们内部为了一个产品执行标准,厂里就吵的不可开交,到底是死抱RB标准来规定生产,还是以用户需求来指导生产?

  思想问题!

  改革初期,思想问题远远大于生产制度。他谢为民只是一个独立个体,一旦他真的加入了魔都无线电十四厂,他能解放眼下的思想问题吗?

  不能,大势不可逆,人家凭什么听他的?

  再者,思想问题可以松弛,可没有钱,拿什么做相关技术的技术研究?

  谢为民悲哀的闭上眼睛,国企僵硬,他拥有技术不假,可没有话语权又有什么用?

  而个体,自己的工厂那都是他一言做主,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他不都知道并了解?

  “哗、哗……”

  夜风吹的人心浮气躁,谢为民紧了紧被子上棉袄,若是在原时空,他怕是已经开着空调睡觉了?

 &是一个独立个体,一旦他真的加入了魔都无线电十四厂,他能解放眼下的思想问题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