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不存在冤情的冤案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六科给事中,掌侍从、谏诤、补阙、拾遗、审核、封驳诏旨,驳正百司所上奏章,监察六部诸司,弹劾百官,与御史互为补充。

  方文恭便是当前吏科的正七品都给事中。

  此时,他正独自待在书房内,面露凝重之色。

  在他面前的巨大纸张上,横向写了许多人名,部分人名的下方空着,部分人名的下方写了一两句话。

  这些人名包括了六部、包括了都察院、包括了六科,甚至还包括了内阁。

  正常来讲,他一个吏科的都给事中,主要工作目标肯定是放在吏部官员身上的,而之所以这张纸上包含了各个部门,是他在为了京察做准备工作。

  大庆京察六年一次,以四格八法为官员升降标准。

  “四格”为守、政、才、年。

  每格按其成绩列为称职、勤职、供职三等,列一等者记名,得有升任的优先权。

  其中,守,代表操守,分廉、平、贪。

  政,代表政务,分勤、平、怠。

  才,分长、平、短。

  年则指年龄,分青、中、老。

  “八法”为贪、酷、无为、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弱分别给以提问、革职或降级调用的处分,年老和有疾者致仕。请下载app爱阅app最新内容

  京察的制度出现于上一个朝代,本身目的在奖优惩劣,使各级官员能够恪尽职守,为王朝做出贡献。

  然而正因为涉及了官员的奖惩,结果造成徇私舞弊等结党现象十分明显,到了大庆之时,京察已经沦为表象。

  这个情况,一直到永泰帝登基。

  永泰元年,刚好也是京察年。

  部、院还有六科,试探着按照往届的湖弄姿态继续主持了京察,而永泰帝并没有任何干预的意思。

  永泰二年,刚刚松了口气的百官们,等来一道让他们如丧考妣的旨意。

  “朕闻历来京察有事而无功,每每长官博宽大之名,只黜退数人,虚应故事,余概优容,而被劾者,又不免冤抑。”

  “而今新朝新象,京察,外察也自当革旧唯新!”

  “即日起,京察由吏部、都察院、六科,以及血衣卫,联合主理!”

  就这样,京察年就成了京官们畏之如虎的年头。

  有血衣卫的加入,从未被放在心上的京察,瞬间变得比外察还恐怖。

  永泰七年的京察,数百颗人头落地,被流放者不计其数。

  关键是你还不能说永泰帝的不是。

  毕竟,旨意是永泰二年下的,足足给了五年多的时间准备,这种情况下你还被揪出来,也怪不了谁。

  而今年是永泰十三年,又是一次京察年。

  都给事中的品级不高,但却在京察中占据很重要的分量,若是这分差事没干好,方文恭基本上可以选择告老还乡了。

  所以刚一过完年,他就开始为京察做准备。

  面前的这张巨大白纸,绝大多数京官都名列其上,底下有加语的,代表这个官员从开年到现在的这段时间,有过反常的举动。

  比如将产业转给亲朋的、休妾的、跟吏部或都察院官员有接触的等等,都记录在了上面。

  消息来源,自然是血衣卫,所以真实性不用怀疑。

  此时,方文恭的目光正锁定在一个名字之上,孙伯亨。

  孙伯亨调任京都不久,虽然是同一阵营,但他还没来得及接触,了解的并不多。

  他只知道,孙伯亨是荣阳侯的甥男,原任一府府君,将上下级得罪了个遍,是个硬骨头,很适合干自己这份差事。

  如果没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两人应该能成为很好的朋友。

  可现在,这个特别的事情发生了。

  孙伯亨的名字下方,写着几列小字。

  ‘正月初十,拜访左都御史韩渡,席间二人言及会试,各抒己见。’

  这则消息,乍看下没有任何问题。

  孙伯亨刚成京官,跟韩渡同是主战之人,拜访拜访,谈谈国家大事很正常,并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

  关键是,这一列小字旁边,还有另外两列。

  ‘三月初二,独子孙必兴带好友张继贤登门,借宿家中。’

  没毛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