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奉旨贪墨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像浙江的事,撤走一个太监,派去一个文官。

  不过刘大夏到底还是兵部尚书,他也有自己的职权范围,

  寻不到支持,他也就只能自己干了。

  这几年,大同、固原、宣府等地,有许多军学院走出去的将官,都非常的求战,他们都自称太子门生,个别的还嚣张跋扈。

  这是没办法的事,

  朱厚照也不能保证,出去的都是乖宝宝,而且里面还有勋贵子弟,他一个太子哪会时时刻刻都掌握这些人在干什么。

  而刘大夏作为兵部尚书,似乎可以做点什么,他在酝酿,

  京营之中皇帝是有直属亲卫的,

  但其他大部分军队仍然在兵部的统辖之下,这统辖并非是调动,而是军官的升迁,粮草的收集发放等等。

  于是刘大夏想到了一招。

  也是差不多这个时候,朱厚照正在东宫接见杨一清。

  从弘治十年到弘治十七年,他已经见过太多的历史名人了,所以现在也有些麻木,对于眼前这个人,他的想法很简单,

  就是一个很能干,但也有可能和刘大夏是一条线上的人。

  但朱厚照不会那么狭隘,杨一清此时并没有做什么错事,胡乱的找他麻烦,这也说不过去。

  “臣,陕西巡抚杨一清,参见太子殿下!”

  朱厚照现在大了,坐在主位上,一边翻着手中的东西,一边用余光瞥向他。

  “从西北一路来京,杨巡抚辛苦了。陕西官牧马场,你这几年做得很是妥帖,在本宫心里,你杨一清,是有一份大功劳的。”

  杨一清听了心里顿受鼓舞。

  他在陕西多年,一个进士清流,给搞成了地方官,努力了这些年,眼下终于又进入太子的视线,还得太子如此褒奖,他怎能无动于衷?

  “仰赖皇上天威、殿下才德,陕西马场终有起色,臣不敢居功。”

  “有功便是有功,有错便是有错。本宫从来不会忽视臣子的事功。这次召你入京……”朱厚照放下手中的奏疏,站了起来,顺便也扶一扶跪着的杨一清,“一是为本宫,见一见你这西北的能员干臣,二来也是为你受赏,因你有功,兵部尚书刘大夏举荐你任西北三边总制官,你意如何?”

  杨一清不敢托大,

  太子虽然扶他,站起身后他也是退后一步微微躬身,给太子让出路来。

  这个问题也不好回答。

  杨一清虽然人在西北,但是他不聋不瞎,他难道不知道殿下和刘大夏的嫌隙?

  这个时候太子问这个问题,能是简单问问?

  伴‘君’如伴虎,虽然这个君还是储君,但弘治皇帝和太子的关系,他们这些远在陕西的官员也是知道的。

  而杨一清此人,虽然和刘大夏关系很好,但是他并不避战,史书记载,他也是领兵打过仗的人。

  “臣的意思,能为朝廷巡抚陕西,为殿下牧守马场已是臣之福分。臣不敢有居功而要赏的念头。”

  每一个官员,在太子面前几乎都是这么老实、这么一心为公的。

  但太子不能真的当真,把这些话当做是评价一个官员的好坏,这只代表了他们基本的能力——说正确的话而已。

  “六月,大同府来报,说鞑靼人在关外连营三十里,七月,宣府来报,说鞑靼人寇关抢掠。若是让你任这三边总制官,鞑靼人进犯一次,你就这样上奏一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