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吕渊明的志向第3/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老顾,我想通了,当官非我愿,惟愿天下平!”吕渊明开口,掷地有声!

  听到吕渊明的话,顾慎也顿时不禁动容,他深吸一口气,看着吕渊明,举起桌上的酒杯,道:“老吕,希望你日后担得起你刚才说的那句话。”

  “干!”吕渊明举起酒杯。

  喝完酒,两人从越州楼离开。

  并肩走在街道上,一边走一边叙话。

  “老顾,我这次一走,最快也要三五年才能回来,郡主跟我走那最好,如果她不愿跟我走,而是留在京城,吕家和她有难,还请你伸手帮一帮。”吕渊明说道。

  吕渊明此去的颍川府是豫州下面的一个州府,路途虽不如益州那般遥远,但来回也要一个月,而且胤国对官员是三年一审,经过审核之后,才能进行调动,在调动的时候有一段休假期,所以吕渊明说最快也要三五年才能回来。

  顾慎道:“这是自然,你家中的事就是我的事,你此去且放宽心,一切有我。”

  吕渊明点了点头,得了顾慎这句话,他心中放松许多,别人不知道顾慎的本事,他是知道的。

  也就是顾慎现在不愿意封候拜将,不然以他的能耐本领,封候拜将不过等闲。

  两人走到亲仁坊才放开,吕渊明向西,顾慎继续往南走回秋明坊。

  月上枝头。

  顾慎抬头望月,心中不禁有些感慨,一种分离的感慨。

  颍川府通判有个缺,吕渊明已经上书崇宁帝,颍川府通判是正六品的地方官员,是一府的长官,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同时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是各府的副职,位于知府之下。

  以前太平盛世的时候,胤国并不是在每个州府都设置通判一职,而是设立在边陲的地方,用来弥补知府管辖不足之处,后来南方起义席卷各州,天下动荡,胤国才在各州府都设置了通判一职。

  吕渊明现在是翰林院编撰,属于从六品的清贵文官,地位自然在通判之上,但官位品阶却比正六品的通判低上一阶。

  不过翰林院编撰是京官,通判是地方官,按照惯例,京官到地方官是要提半级外放的,所以吕渊明上书奏请外放颍川府通判,是合乎规矩的,崇宁帝多半会放他去。

  不知不觉中,顾慎已然来到了家门口。

  看着自家大门,他不禁哑然失笑。

  不过是三五年的分离,竟然就让自己有了这种离愁别绪,真是枉为修真者啊。

  炼气修真之中高阶修士,一次闭关就是几年乃至几十上百年,对红尘事早就看澹。

  “啧啧,我不是一个合适的修士啊,还是要炼心。”

  ......

  ......

  一个月后。

  吕渊明走了,带着几个仆人书童,前往了豫州颍川府。

  明月郡主没有跟去,据说吕渊明上书崇宁帝奏请外放通判得到崇宁帝的允准后,赵王大怒,发了很大的火,甚至要让明月郡主和吕渊明和离,明月郡主抵死不从,这才作罢。

  后来明月郡主也与吕渊明吵了很大一架,当然,主要是明月郡主指着吕渊明的鼻子骂,吕渊明笑脸以对。

  吕渊明孤零零走后,顾慎按照之前和吕渊明的约定,经常会关注吕家的情形。

  他现在已经踏入虚丹,产生了灵识,虽然范围不大,但覆盖几个坊市还是可以的,都不用他亲自过去,一个灵识扫过,吕家的情形如在眼前发生,有难也能第一时间赶去。

  吕渊明走后一个月,顾慎注意到吕家有动静了。

  几十辆高大奢华马车从吕家大门而出,几百名穿着盔甲的赵王府近卫保护,浩浩荡荡的走在京城主干道上,好不威风。

  顾慎闭目躺在院中梧桐树下,无形的灵识扫过,发现马车中有丫鬟、仆人、美衣、首饰、绸缎等等,最中间的马车中,端坐着那位脾气稍微有些暴躁的明月郡主。

  几十辆马车除了京城西门,直奔西南方向而去,那是豫州的方向。

  顾慎这才有些明白过来,这位高高在上的明月郡主,终究还是放不下那姓吕的。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