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 甩锅官司(1)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虽然博物馆的案子还在保密中,还没有让媒体捅出去,可是在内部,这个案子的真相已经通报到了各个官方机构,主管项目的瑙曼首当其冲的就被高层问责。

  瑙曼,当时在强力要接那个水中文物的时候,是向上面打了包票的,声称那个箱子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在鉴别上,对于德国来说都不是什么问题,可是现在,箱子没了,箱子里丢失了什么也说不清,剩下的只有一些金属物品,这在文物价值上可是大大的打了折扣,要知道,全世界考古界都清楚,能够保存下来的有机物可是比那些万年不坏的无机物价值高得多,重要的多。

  “恩佩利,你现在怎么解释?东西是你坚持要的,要回来后你自己又处理不了发生的问题,现在,警方已经拿出了完整的案情分析,你说,该怎么对外解释?”瑙曼在恩佩利办公室里,赶走了其他人,然后他用阴鸷的声音继续说道,“这个事情我认为最主要的就是你们掉以轻心了,是你们没有注意物品的保管造成的!”

  “我是个学者,你总不能让我去具体操作吧?如果说有责任的话,第一个就是哈维公司,他们没有尽到提示的义务,商场里卖任何一个电器都要附加说明书,起到的作用就是为客户提示,我们花了10万欧元买来的东西,他们就不该有个提示吗?所以说,他们是有主要责任的!”恩佩利仍然是气定神闲的样子。

  “你这样说……似乎有些道理,可是你这样解释上面能认可吗?”瑙曼问道。

  恩佩利摆摆手,那意思是让瑙曼不要打断他的话,“第二个有重大责任的是负责博物馆技术工作的主管劳伦斯,我是馆长,只负责面上的工作,具体技术方面的事务是由劳伦斯负责的,在我们这个国家里,许多部门出了事情,不都是具体负责的人要负责吗?否则,凭什么给他们发那么高的薪水啊?”

  瑙曼此时已经明白,恩佩利为了自保,已经准备牺牲手下劳伦斯了。而这个劳伦斯其实本来也是恩佩利的一个关系户,现在,为了自己,啥都不顾了。

  可是瑙曼没有往深里想,一旦这个事情闹大,作为具体搞业务的他……能不能还如此稳固啊?一旦牵扯面扩大,在部里具体负责的就是他,那是会第一个被拿出来当替罪羊的。许多在机构里的中高层人物,往往就是因为那么一两次事件,最后就被身后的政治集团牺牲掉了,这在欧洲的政治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

  而此时的恩佩利在心中早就策划了如何应对,他现在无非是先把瑙曼稳住,让瑙曼全力支持博物馆状告哈维公司,只要哈维公司深陷诉讼之中,拖的时间越长,他恩佩利就越是有利,要是能够拖上个十年,恩佩利自己都退休了。

  西方许多类似扯烂污的官司的确是用拖字诀最后解决的,前南斯拉夫最后一任**米洛舍维奇的案件就是如此,作为巴尔干半岛的火药桶,南斯拉夫的存在始终是卡在北约喉咙里的一根刺,于是,北约和美国在南斯拉夫搞事,让南斯拉夫分裂,然后,用五千万美元的援助,换取分裂后的塞尔维亚临时政权把米洛舍维奇给逮捕下狱,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审判,可政治问题如何能用刑事案件审判?五年后,米洛舍维奇被拖死在监狱里,随后,海牙国际法庭宣布了一系列调查结果,称没有证据表明米洛舍维奇该对那场悲剧负责,案子不了了之。

  现在,恩佩利心里打算的也就是这样的心思,他授权律师去处理这个诉讼案件,可是在博物馆内部,他却把各种文件统统的锁进了保险柜,哪些该拿哪些什么时候拿出来,恩佩利都算计好了,他准备面临调查阶段的时候,一点点的把关键文件拿出来,每个调查节点都会因为缺少相关文件的印证而被拖延相当长的时间,在恩佩利看来,调查阶段至少要拖上三五年,到了那时,政界也好,司法界也罢,怕是早就物是人非了,而他作为“学者”却是一个常青树不倒翁。

  类似恩佩利这样的人,在哪里都有,这样的人就是靠投机取巧,钻营人脉而成为社会的寄生虫,尤其是那些搞政治搞文化的“学者”,因为这几门学科的成就是没有即时硬指标的,一个理论的好坏鉴证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社会检验,许多观点和论点本身就是富有争议的,而恩佩利这样的学者靠的就是炒前人的剩饭,拼接各方的论点,捏合到一起,再用一些艰涩和难懂的词汇进行包装,随着时间推移,加上自身的外表包装,这样的人也就慢慢成为了“学者”“专家”。

  虽然现在出事了,可回头仔细看看,恩佩利还真没有直接介入操作层面,他是作为一名管理者而发号司令,一旦出事,倒霉的肯定是下面的那些人。

  哈维号的航速这次可是显露出来了,舰长没有想到,这艘用于海上科考的万吨船舶的航速居然比他原来开的护卫舰还要高,当他指挥着哈维号在大西洋上以近三十节的航速巡航时,他真不敢相信,一条民用船舶能够跑的如此之快。

  其实,哈维号航速高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这条船不是运货的,不可能满载航行,同时,船型的设计早就数字化、流线化了,不仅阻力小,而且还有各种现代化减摇鳍设计,而作为推进动力,居然是柴燃联合动力,文件拿出来,每个调查节点都会因为缺少相关文件的印证而被拖延相当长的时间,在恩佩利看来,调查阶段至少要拖上三五年,到了那时,政界也好,司法界也罢,怕是早就物是人非了,而他作为“学者”却是一个常青树不倒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