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九章 令人如芒在背的学识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夫妻俩相对而坐,李玥低声道:“在宗室长辈们眼中,我们骊山的土地太少了。”

  “嗯,从一开始的骊山百亩地到蓝田县的六百户食邑,我们掌握的土地确实不多。”

  俩人达成了一种共识,以及清晰了解宗室长辈对骊山的担忧。

  想要家族昌盛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土地,骊山掌握的渭南一片百余亩地确实很肥沃,蓝田县的土地对骊山来说只有食邑份额却不属于封地范畴。

  也就说能用的土地当下只有这百余亩,宗室长辈希望骊山也可以跟上土地兼并的脚步,为后代子孙留下一笔不动产。

  从古至今,这片大地上的人对土地都有一种狂热的执着,对他们来说你们家不搞土地兼并是一种愚蠢的选择,是一种对后代子孙不负责任的行为。

  你若是还敢变卖土地,就会被长辈与亲眷戳脊梁骨。

  这种追求几乎上升到了一种道德水平的考量。

  即便土地兼并这种行为在皇权与各种条例下都是一种明文不允许的行为,但所有人都是心照不宣的。

  张阳低声道:“当一个朝代经过洗牌重新建立的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战乱,战乱就会导致人口锐减,新的天子可以很顺利地做到分田地,均田地。”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世道太平之后人口就会越来越多,从武德到贞观,在朝中提振人口各地州县的努力下关中的人口翻了五倍,其中包括从各地迁入关中的人口。”

  夜风吹入屋中,吹得油灯的灯火在晃动。

  李玥喝下一口茶水,又执笔写了几个字人字与田字,“一人一田到三人分一田,土地就是如此变得珍贵起来了。”

  张阳点头道:“而大族权贵拥有更多的田地后,他们将食邑占为己有,从而让家国的税收变得不能用之于民,群众的生活就越来越艰苦了。”

  “嗯,照夫君的话来说这好像是一个无法走出去的死循环。”李玥给出了自己的评价。

  达成共识后,夫妻俩都对这种土地兼并的举措产生了抵触。

  她低声道:“我希望骊山永远都不要走上这条路。”

  经过一夜的长谈,夫妻俩人对骊山的将来有了更坚定的方向。

  翌日,张阳继续给孩子们讲述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所以说在社稷的基本矛盾下,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从而就形成了一环环的博弈。”

  李丽质,小武和小慧听得很用心,她们都已经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

  自李玥成立骊山的山门,教授骊山学识的主旨,张阳讲课的次数很少。

  他看向眼前这群孩子又道:“你们知道我们骊山学术派成立至今最璀璨和最重要的宝藏是什么吗?”

  见孩子们不说话,张阳沉默良久后,道:“是知识,知识是我们时代进程中宝贵的东西。”

  孩子们重重点头。

  婶婶已经做好了饭食,看她们已经无心继续听课了,注意力都放在了饭桌上一盆盆的菜肴上。

  这个年纪的孩子最容易感到饥饿,张阳拍手道:“吃饭。”

  “好!”这群孩子这才欣喜地跑去用饭。

  骊山学术派的学识时常被送入宫中,身为孩子们的父皇,李世民时常要看张阳给皇子公主们讲的是什么。

  每每送来张阳所讲的一两篇文章,李世民看着这些生涩的学识,努力地去了解着。

  今天叫来了房玄龄与孔颖达一起来讨论。

  房玄龄看完了几篇唯物论述和生产阶层论,皱眉道:“陛下,这些学识臣倒是从未见过。”

  孔颖达是给公主皇子们蒙学的人,也见识过张阳的学识,听过孩子们讲述在骊山所学。

  他低声道:“自古以来儒道两家时常争论,从诸子百家争论,儒道法三家的学说最为鼎盛,现在张阳唯物论倒有些当年的架式。”

  李世民喝着茶水道:“老先生最喜哪一篇?”

  孔颖达抚须道:“陛下,老朽皆喜欢。”

  “为何?”

  孔颖达是儒家出身,在士族中有很高的名望,既然这位老先生能喜欢,学术派的学识时常被送入宫中,身为孩子们的父皇,李世民时常要看张阳给皇子公主们讲的是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