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二十九章 万国使者vs诸子百家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QQ文学 www.qqwenxue.cc,最快更新墨唐 !



    万国来朝,



    随着一个个万国使者进入大唐,一路跋涉来到了长安城,不禁为这座雄城所震惊。



    高大雄壮的城墙,足以让任何敌人都望而生畏,城内红砖铺路,脚不沾泥,商铺林立,人声鼎沸,仅仅一城之人,恐怕就堪比一个小国的人口,这不仅让万国使者为之震撼。



    当他们被安置到鸿胪寺之后,就迫不及待的走出鸿胪寺,想要欣赏这座举世瞩目的城池。



    琳琅满目的商品,天南海北的商旅,外加一座座奇迹般的建筑更让一众使者惊叹不已。



    “大唐不愧是天朝上国,富甲天下。”一个林邑使者惊叹道。



    不少小国的使者纷纷颔首,不禁醉心于大唐的繁华风情之中,一个个争相购买奇珍异物,准备回国之后献给自己的国主。



    “还真是没有见识,大唐的繁华乃是表相,而造就大唐繁华的乃是诸子百家,只要能够学的诸子百家一家之言,就可以我国富强起来。”一旁的扶桑使者不由心中冷笑道,扶桑跨海而来,就是要学习大唐的先进知识,而大唐诸子百家,最为显赫的就要数儒墨两家了。



    而儒家的成就则在政治制度上,而墨家的成就则在经济建设上,恢弘大气的墨家机关城,精巧绝伦的四面钟,已经横跨渭河的渭水大桥都是墨家的杰作,这不禁让不少有眼光的使者心动不已。



    扶桑使者有备而来,早已经探查到了诸子百家的情报,当他得知如今儒墨的关系骤然交恶之时,不由心中一叹,看来儒墨只能选其一家,否则只会一无所获。



    “化外之民仰慕孔圣,特来拜访,还请圣人之后垂怜,赐下圣人学问,以教化世人。”最先行动的乃是扶桑使者藤原,藤原以扶桑舒明天皇的名义,亲自拜访孔府,请教儒学。



    孔颖达脸色一喜,他没有想到扶桑使者竟然如此仰慕儒家,如果他能够将儒家学问在周围诸国盛行,这场百家争鸣,儒家岂不是先胜一筹。



    当下,盛装出迎,将藤原请到孔府,当着孔圣画像面前,讲述孔圣之事迹,并直言是否向扶桑传播儒学,还需等到陛下许可。



    消息一传出,儒家顿时人心鼎沸,自从墨家崛起以来,儒家渐渐式微,如今扶桑跨海而来,专门学习儒学,这不由给儒家打了一剂兴奋剂。



    至于陛下是否同意,传授扶桑儒学,在儒家看来孔颖达此举不过是客套之词罢了,陛下恐怕不会放过扩大大唐影响力的机会。



    然而还没有等儒家高兴太久,就传来了高句丽使者亲自拜访墨家的消息,并亲自许诺墨家同意,高句丽亲自册封墨家为国教,独尊墨家。



    “独尊墨家!”



面前,讲述孔圣之事迹,并直言是否向扶桑传播儒学,还需等到陛下许可。



    消息一传出,儒家顿时人心鼎沸,自从墨家崛起以来,儒家渐渐式微,如今扶桑跨海而来,专门学习儒学,这不由给儒家打了一剂兴奋剂。



    至于陛下是否同意,传授扶桑儒学,在儒家看来孔颖达此举不过是客套之词罢了,陛下恐怕不会放过扩大大唐影响力的机会。



    然而还没有等儒家高兴太久,就传来了高句丽使者亲自拜访墨家的消息,并亲自许诺墨家同意,高句丽亲自册封墨家为国教,独尊墨家。



    “独尊墨家!”



    此消息一出,诸子百家一片哗然,一家独尊此乃多少诸子百家的梦想,如今只有儒家一家实现,其他百家又岂能没有如此梦想,如今墨家竟然唾手可得。



    然而这还没有结束,很快更加劲爆的消息传来,墨家言辞拒绝了高句丽的请求,甚至明言,高句丽不用去求陛下,墨家乃是大唐的墨家,并不会前往他国传播。



    “听闻墨侯花重金兼修极西之国的墨学,儒家更是准备向扶桑传授儒学,为何墨家却敝帚自珍,不肯接受高句丽的好意。”高句丽使者渊盖苏文反驳道。



    “墨学没有国界,然而墨者有国界!墨家只会为大唐效力,尔等若是仰慕墨学,可以自己钻研。”墨顿斩钉截铁的说道,高句丽使者渊盖苏武顿时悻悻而去。



    看着渊盖苏武离去,武媚娘有些疑惑的问道:“扶桑和高句丽都是东方之国,为何扶桑会选择儒家,而高句丽则盯上了墨家。”



    墨顿解释道:“那是因为扶桑国王舒明天皇乃是一代明主,所求乃是统治天下,自然需要学习儒家大一统制度,日渐强大,而高句丽则是武将专权,继续墨家墨技来提高战力巩固权势,如果高句丽壮大,日后未尝不会将刀枪对准大唐。”



    “儒家还真是好运气,竟然有了如此好的扩张契机,而我墨家却只能故步自封。”武媚娘遗憾道,好好的一个独尊墨家的机会,墨家却将其拒之门外。



    墨顿冷笑道:“好运气,那不见得,高句丽的威胁乃是现在,而扶桑的威胁则是未来,得到儒家大一统的扶桑乃是岛国,并无外敌,日渐强大之后,必定野心膨胀,必定跨海登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