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朝廷放贷 敛财技能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国家财政支出使用自银的数量一直在增长。具体而言,白银信用途主要有两大项:一是赏赐,二是军费。对文武官员的侧行赏赐,如郊祭大礼、圣节(皇帝的生日)等,都要颁赐大量金、银、钱及丝、帛等。至于对官员军功、政绩及其他各种理由的临时赏赐,一次用白银也往往数百、数千两。军费用银更是数额浩大。北宋西北边境对辽、四夏用兵,大批非军所需粮草仅靠本地赋税无法满足,必须依赖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持,但如果从京师搬运钢钱到沿边,不仅费用大,运输也极困难,而用银则便于运输,因此朝廷常常拨给边地白银来买粮草。

  财政收入方面,大凡商税、盐茶等专卖收入缴纳现钱者,政府允许部分输纳白银,所占比例为40-50%。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东西川商税、盐酒税的一半都可以银缴纳。仁宗景祐年间(1034-1038),商人买茶,每百贯茶价中,六十贯用现钱,其余四十贯允许折纳金银等。不仅如此,在四川、浙江、安徽等地,由于不通漕运水路,交通不便,运输粮食、布帛到京师很困难,正税田赋也可以用银折纳。

  国家财政支出使用自银的数量一直在增长。具体而亩,自银信用途主要有两大项:一是赏则,二是军费。对文武官员的侧行赏则,如郊相夫礼,圣节(皇帝的生日)等,都要丽圆大量金、银、钱及丝、用等。至于对官员军功、政绩及其他各种理由的临时贯期,一次用自银也往往数百、数千两。军费用银更是数额浩大。北宋西北边境对辽、四夏用兵,大批非军所需粮草仅靠本地赋税无法满足,必须依赖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持,但如果从京师搬运钢钱到沿边,不仅费用大,运输也极困难,而用银则便F运输,因此宋政府常常拨给边地白银来来买粮草。南宋军费中的自银主要用于支给兵券,也就是军士伴饷,兵券用银、钱、会子按比侧发放,根据乾道八年(1172)枢密院所定诸军支给之例,白银所占比重为30%6~40%。

  财政收入方面,大凡商税、盐茶等专卖收入缴纳现钱者,政府允许部分输纳白银,所占比例为40%6~50%。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东西川商税、盐酒税的一半都可以银缴纳。仁宗景枯年间(1034--1038),商人买茶,每百贯茶价中,六十贯用现钱,其余四t贯允许折纳金银等。不仅如此,在四川、浙江、安徽等地,由于不通漕运水路,交通不便,运输粮食、布帛到京师很困难,正税田赋也可以用银折纳。

  民间经济活动,如馈赠、贿赂、借贷等用银的现象也较为普遍。此外,购买宅院、田地以及珠玉珍奇之物等大额交易,也常常用白银来支付。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用白银表示物价或者直接用白银购买目用商品的情况还是少见。朝廷白银形制最普通的是铤形。大银铤重五十两,两端多呈弧状,束腰形、上面多有各样文字,记载着地名、用途、重量、经办官吏和工匠姓名等。小银铤则重量不等,有二十五两、十二两许、七两许、三两许等。因为铤也叫锭,大概因为两字读音相近,后来民间口语中常称锭,而很少用铤了。

  后来便是纸币交子改为官办以后,在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大体上是稳定的,一贯交子一直能保持足价或九百数十文的价格。从哲宗绍圣年间(1094-1098)开始,随着四川交子供应给陕西的数额日益增加,交子的发行量也不断扩大,增发数额少则数十万贯,多则至数百万贯,导致交子价格大跌。崇宁、大观年间(1102-1110),交子制度出现了重大变化。崇宁三年(1104),京西路也开始使用交子,四年改为钱引,通行范围更广,除闽、浙、湖广、东京开封府外,其余各路差不多都可以使用。此时四川仍然保持着交子旧法,至大观元年(1107),益州交子务才改为钱引务,但当年发行的纸币仍用旧印,大观三年(1109)始改印钱引新钞。河湟用兵费用至此基本全靠纸币解决,因而发行额陡增。崇宁四年(1105)钱引的发行额为二千六百五十五万六千三百四十贯,当年又增造了五百四十万贯,大观元年(1107)增造五百五十四万贯,超过天圣年间一界的二十倍,两界并用则超过四十倍。通货膨胀造成了纸币的严重贬值,后来朝廷发行纸币不再有准备金,一贯钱引只值几十甚至十几个钱。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地区间的资金转移调拨日益频繁,而金属货币又不便携带,于是唐朝中期出现了汇兑性质的“飞钱”,我朝继承并发展了这种汇兑业务。太祖开宝sp; 后来便是纸币交子改为官办以后,在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大体上是稳定的,一贯交子一直能保持足价或九百数十文的价格。从哲宗绍圣年间(1094-1098)开始,随着四川交子供应给陕西的数额日益增加,交子的发行量也不断扩大,增发数额少则数十万贯,多则至数百万贯,导致交子价格大跌。崇宁、大观年间(1102-1110),交子制度出现了重大变化。崇宁三年(1104),京西路也开始使用交子,四年改为钱引,通行范围更广,除闽、浙、湖广、东京开封府外,其余各路差不多都可以使用。此时四川仍然保持着交子旧法,至大观元年(1107),益州交子务才改为钱引务,但当年发行的纸币仍用旧印,大观三年(1109)始改印钱引新钞。河湟用兵费用至此基本全靠纸币解决,因而发行额陡增。崇宁四年(1105)钱引的发行额为二千六百五十五万六千三百四十贯,当年又增造了五百四十万贯,大观元年(1107)增造五百五十四万贯,超过天圣年间一界的二十倍,两界并用则超过四十倍。通货膨胀造成了纸币的严重贬值,后来朝廷发行纸币不再有准备金,一贯钱引只值几十甚至十几个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