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第 121 章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此为防盗章初试之后方提学便在学庙布置成的临时衙门里判卷不再见任何人。祝训导与那几个生员也能松心几天,便凑到宋时住的客栈里叫他默出文章来大家替他看看。

  考后默题这都是书生的基本操作。宋时不光默了文章,还把提学面试他的试帖诗默下来了问众人他这诗能不能折服提学。

  祝训导听说他还叫提学拎上去作了诗,都不急着评文了,先给他吃了颗定心丸:“提学大人定是看中了你的文章,不然只叫你交上卷子出去便罢何必专门出题目听你作诗呢?”

  几名才子也都懂这个潜规则:“能叫考官特地叫上前面试的不是那年纪极叫考官稀罕的神童,就是文章作得绝好,叫他生了爱才之心的。宋兄定然是触动大人怜才之心了。”

  “不光文章,我看这诗作得也好开篇便气势夺人云抱青山之景如在眼前。”

  前些日子他没考这场院试书生们还一口一个舍人地叫着他如今才刚过初试,这群人就已经把他当作同辈朋友看待叫起“兄”来了。再看他的诗文也不再抱着前辈点评后辈的心态而是带上了欣赏才子华章的滤镜赞那首应制诗“清辞丽句”“韵雅音和”。

  宋时上辈子活了二十多年都没写过哪怕一首现代诗,这辈子竟然写古诗写得这么溜,也觉着自己可了不起了。

  他心里暗暗得意,假意谦虚了几句:“不过是应制诗,哪里谈得到什么文采?若有些可圈点处,也都是为我见过黄见过云掩青山的真景。来日咱们回到武平,再到城外青间作文会,到时候宋时还要领略诸位兄长的诗才呢。”

  做才子的谈起诗来,自然兴致越浓。也不用哪天去看了山才作,都就着方提学这题目,各自试作了赋得体,一起吟诵点评。

  有作“缺处峰都补,闲云尚在山”的,有作“何处闲云起,苍然似远山”的,有作“高下难齐处,苍苍几点山”的一个个评起来都道诗有蓬莱清韵,人是仙班侍笔。

  一群人商业互吹了许久,过足了诗瘾,又去点评宋时的文章。那道中庸题他作得简严典正,是论礼的昌明之作,自然搏得一片夸奖,但春秋题却引起了一番议论

  这文章作得太简朴了。

  八比议论竟只敷衍书义,专依宋齐两事议论,典故皆取自经传,是文风尚古,还是所学太少,不得不恪守经传?

  这话不好直说出来,却有人忍不住提点他,如今时兴的文风是融合经史典籍,先发性理之议,再选著十三经、二十史文字乃至唐宋八大家名文注解自己的议论。似他这样先叙后议,以经传为本的写法不合时俗了。

  宋时在考场上都敢按着自己的本意写了,对着不能判他卷子的人更没什么不敢说的,开口先引了朱熹的话给自己撑腰:“朱子曰:胡春秋传有牵强处。我立论不依胡传,但依左传而已。春秋直书东周故事,虽然以用辞为褒贬,但治春秋时还是应当视其为史书,以事见义,而非先立个天理人欲之说,以经文强注理学。”

  他在一篇二十五块的明清经学博士论文里看到胡应麟论左传的一句“直书其事,臧否自形”,忽然就被这句话戳到了心里。后来他自己作春秋题时也不自觉地带上了这种态度,就按经中语义解释,避免先预设自己的立场,再挑着经籍中的强行证明自己的理念。

  这么贵的论文,写出来的东西能有错吗?!

  本来后人解读前人文字就是做理解,你不多看史料,用不同史料相验证,还要强行让前人按你的三观和思路写史书,那注出来的能是人家的本意么。这不就跟某年高考,强行分析作者家的窗帘为什么是蓝的一样吗?

  他跟众人讲了讲不以经学为义理作注、而要考据经文本义的想法,又怕自己还是个童生,人微言轻,就借朱熹的评论作代言:“圣人只是直笔据见在而书,岂有许多忉怛?”刀达忧愁焦虑

  一名治春秋的刘廪生问道:“这倒偏向汉朝经学之说,莫非是令先师桓公所授?”

  那倒不是,桓先生教他春秋时也是依胡传教他。他主要是从前世带来了实事求是精神,觉得实征考据更可信,不能像别人一样深信索隐派研究出来的理论。

  宋时轻轻摇头,感叹道:“我这几年读多了朱子文章,略有所感而已。往后若有机会,倒该把春秋、三传对照着细读几遍,或许更有收获。”

  或许回头搞几个表格,统计一下事件、时间、文字用法,能分析出来更多东西?

  br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