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读书考试,可跳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考题中只取“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及士庶人”两句,句子虽是就中截取,意思却还相连,是道有情搭。

  有情搭比无情搭好做,这一题基本可以将原句当作一道大题入手,只要破题中不犯到原题所没有的“诸侯大夫”即可。

  宋时是当惯领导的人,喜欢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作破题也好用最爽快的正破。照准题意,将“周公以礼祭祀先祖,并把祭祀礼仪推广至天下万民”之意照直破来

  “圣人以礼崇其先,因而与天下同之焉!”

  圣人依礼祭祀先祖,而推礼仪于天下,使天下人能以相同的礼仪规制祭祀!

  嗣后便可以以破题为真正的题目,开始作自己的文章了。

  破题须写得精悍而短,其中有未说透的地方,就要靠下面的承题来阐发。所谓“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到承题部分就可抓住破题中一二关键字眼,将重心转到自己要详说之处,借经典中的文字发自己的心曲。

  这一题他要写的是礼治。

  周公制周礼,以礼治天下,这是孔子以至世代士大夫所尊崇追求的理想。题目让写周公追文武之德,祭先公以礼,推其礼仪被天下,不从“礼治”下手,还要往哪儿写?

  宋时提笔在青石砚中沾了些墨水,在墨池边舔了舔笔,不加思索地写下承题:“夫先公非天子也,而祀以其礼,亦犹追王意耳。由是推以及于天下,乃善成文武之德者乎?”

  题目已破、局面已开、主旨已定,剩下的便是阐发议论,借圣人的词写自己的私货了。宋时先借用礼记对“礼”的定义起讲,再分四扇八股,正反论证礼如何成治:

  礼从义起,大王与王季之前的周朝祖先按世间之通行之义不能追封王号但礼又缘情生,武王与周公思慕先祖,因情而使其享帝王祭祀之礼。礼缘情、缘义而制,而依礼祭祀先祖又能成全祭祀者对祖先的情义即孝悌之德。

  周天子以天子之礼祭祀先祖,而诸侯、士大夫与百姓自然效法天子,依各自身份祭祀先祖。由此自然可使爱敬之情各尽于尊亲,孝悌之德广布于天下,由此而使天下大治。

  最后再呼应开头,做个精悍有力的大结

  “非圣人之缘情制礼,其孰能之!”

  虽然古代人写文章不能写感叹号,宋时还是拿出写感叹号的力气,重重地拖长了“之”字最后一笔。

  他这些年背着人偷偷抄论文、写论文的工夫都不是白花的,写字比一般人速度快得多,一篇四书题写完,大约也就花了一节课的工夫,只要再改改需要避讳、顶格的地方,就可以抄到卷纸上了。

  他仔细看了一遍,在要顶格的地方前面加上分段符,该空一格的就再加个小方块,有错字的也圈出来在旁边改写正确省得抄写时有错眼放过的,回头要在卷面上改,就要扣卷面分了。

  改完之后倒不急着抄,要得趁早上精神最好的时段把春秋题作出来,到时若有时间,还可以再把文章重修一下。

  他把那摞草稿放在桌角上,正要拿张纸盖上,空中却有一片衣袖拂来,把他的手拂开。宋时心头猛跳了几下,才发现监场的方提学从后面遛达过来了,就像每个监考老师一样,默不作声地从背后盯着学生的动静。

  他方才没左顾右盼吧?

  方提学正垂头翻他的卷子,宋时也不敢抬头,战战兢兢地夹紧肩臂,给提学大人让出看卷子的空档。他自己把稿纸对折叠起,铺在胸前小小的一片桌面上,对着春秋题中“宋伐郳”“齐伐楚”两句话做理解。

  春秋的本质毕竟是一本史书,大义微言都靠史家曲笔。后世研究者就得从细微的称呼、写法中理解出当时史官的褒贬之意,然后再从经中对人、对事褒贬中体会春秋传达的大义。

  因为这种抠字眼的理解太难做,单给一句话作题目还容易写歪方向,所以春秋题都是从不同章中选出两句内容有相关人物或事件的句子凑成一道题目,好作对比分析。这种作法看似和四书小题中的截搭题差不多,实则有个专门的说法叫作“春秋合题”,不只童生试这么考,一直考到会试也是这样。

  在宋时来说,春秋其实倒比四书好考。

  当年他因为专业不好找工作,差点想出国读酒店管理,还考了一阵子gat,长难句都是一本一本地做。那一篇理解有好几个生词不认得的外语都做了,每个字都认得的古文还能做不出?

  春秋学起来麻烦,掌握那些史官的惯用语之后就找着规律了。两句话对比分析,找出史家为何褒为何贬,想法延伸到微言背后蕴含的大义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