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4章 克绍箕裘(四)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苗先生本是十分看好张鏊,年轻,书读的好,脑子够用,又有了探花身份,是可造之材,宁府在他身上的没少下本钱,指着他往上爬的。

  如今可好,小李先生一招臭棋直接将他助力统统砍断了,还泼了他一身污水,这还爬什么了?

  故此想着帮着洗脱一二。

  小李先生嗤笑一声,“你倒是替张鏊这个废物着想,糟蹋王爷的银子不心疼怎么着?”

  苗先生脸色难看起来,“他到底还是探花郎。”说话间字音咬得极重,“祖祖辈辈都在江西,对王爷忠心耿耿……”

  小李先生却打断道,“没说不用他。”

  他顿了顿,呵呵一笑,“他那皮相,这探花郎身份,倒可一用。建昌侯长女,不是还没许人家?”

  苗先生一时没反应过来,晃了晃神,才讶然道:“建昌侯张延龄的长女?!”那位不还在庵里呆着吗?!

  因着意拉拢外戚张家,他们是将张家上上下下情况都打听个清清楚楚的。

  “那位,得罪的是如今的德妃娘娘、还有杨阁老的千金,如今都过了花期张家依旧不敢将人接回来。咱们这个谋划,只是怕不成的。”苗先生是真怕了这臭棋篓子再出蠢招。

  何止是得罪,当年之举算得上是谋杀了!

  当初张家送这姑娘入济悲庵约莫只是避避风头的意思,反正年纪小,缓个一年半载的没人注意了再出来。

  没成想那两位之后身份一个比一个尊贵,倒是张家圣眷大不如前,所以这姑娘也就只能一直在庵呆下去了。

  一年又一年,拖到如今直拖成个老姑娘了,张家也没半点提起的意思,可见忌讳。

  小李先生不以为然,道:“德妃就是张家出来的,张家与沈家是姻亲,与杨阁老家也算得上是亲戚,况且张家还有太后,哪里是真怕了他们。当是这么多年没找到合适的结亲人选

  “张家倒是不怕那二位,旁人家未必不怕。寻常人家张家又看不上,这不就拖着么。想当初,寿宁侯府为甚挑了状元郎沈瑾作女婿?不过拿来抬他家声价罢了。张鏊这皮相,这探花郎的身份,必然对张家的胃口。”

  小李先生似乎觉得自家这计策无比高明,击掌几记,笑道,“这张鏊舍弃尚书千金而娶张家姑娘,不正是说张家姑娘金贵吗?”

  苗先生只皱眉不语。

  小李先生咂咂嘴,又道,“张家没少在女婿身上下功夫,往朝堂里推,你看看沈瑾。也合着他倒霉,要不是赶上丁忧了三年,如今也未必比沈瑞那小兔崽子差。能得个探花郎,好生栽培,张家会不乐意?”

  苗先生缓缓点了点头,确实,张家,未必会不乐意。只是……“只是,张鏊要是不乐意……这强扭的瓜不甜,要是再得罪了建昌侯府……”

  小李先生登时便冷下脸来,“他不乐意?!张家别说嫡出的姑娘,就是庶出的姑娘,不是眼下这境况,那个废物就是没成过亲的探花郎也高攀不上!

  “沈家如今在朝是没有高官了,但沈家的姻亲故旧都在高官位上,待要碾死他个小小的翰林编修还不容易?他不找个靠山,就等着悄没声的被沈家弄死吧。”

  “你让他放明白些,”小李先生近乎一字一顿道,“王爷,不会留无用之人。”

  苗先生背后也见了冷汗,勉强应道:“学生这就去同他说。”

  小李先生挥挥手示意他尽快去办,又慢悠悠道:“你既与他交好,便好好劝他一劝,让他,多学学他祖父。”

  弹劾义子的风潮一直出了正月还没刮完。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悄悄为宁府小公子摇旗呐的。

  如南京十三道监察御史汪正等便疏言:“陛下嗣位九年储位尚虚,请择宗室幼而贤者一人置之左右,以代宗庙之礼,尽晨昏之职,皇子诞生,遣之归国。”

  正月太庙司香这茬是过去了,可,还有“晨昏定省”呢!

  这个不赶时间,天天都行!

  “幼而贤”,偏就把那“幼”字放在了头里。

  若不是沈理刚刚丢了尚书位,这些人几乎就明说宁藩小公子就是现成儿的人选。

  而先前一直没发声的太后,也过问了“义子”之事。

  传出来的话是太后望皇上以宗社为念,戒游佚,亲贤纳谏,勤政厚民。

  但也有小道消息说,太后虽没说择宗室子弟,却也着实夸赞了宗室贤王。

  皇上再怎么荒唐胡闹,可以不听贤臣的,却不能违了孝道,不听太后的。

  于是,没两日,“听话”的小皇帝就下旨,褒奖了贤王周王,加了禄米,特地破格早早封了周王嫡长子为世子。

  这位周王,是最早上书响应了宗藩条例的,而今捐粮赈灾、配合清丈田亩不说,还积极配合清查藩府花生、传生,上缴了这些人多年来骗取的宗禄,还妥善安排了这些革爵之人

  他依照宗藩条例重开了宗学,又向赵王看齐,又捐建学堂、医馆、工程学院,许这些无爵的花生传生子弟依喜好免费入学读书,学得一技之长,以谋生路。

  此举得到了文臣的一致好评。

  可比那只告其他宗枝刁状却没啥实际行动的宁王更贤了。

  而周王的儿子还是个奶娃娃,可比宁藩小公子更“幼”!

  未几,一向不问政事的太皇太后忽然开了金口,向皇上求情,令崇王世子袭爵。

  而河南也“适时”报上来许多崇王世子赈济灾民、捐资助学甚至捐军饷协助剿匪的善举来。

  说起来,今年三月初一是先周太皇太后十周年忌辰。第一代崇王到底是周太皇太后亲骨肉,宪庙的亲兄弟。

  皇上当即便下旨褒奖一番,命崇王世子出孝后即承爵。

  论理,太皇太后这宪庙的皇后开口为崇王一脉说话,也在情理之中。

  但,要知道,太后当年可是与周太皇太后不睦的,甚至在周太皇太后最后的时光里,都不肯见太后,不许她侍疾的。

  外戚张家与外戚周家更是打了许多年,直到周家两位爵爷都过世、家族渐渐衰落,无力与张家抗衡了,这才少了官司。

  太皇太后此举,不免被人解读出不同意思来。

  多年来太皇太后都如同隐形人一样,在后宫前朝都是无声无息。

  可她到底是太皇太后,辈分在那里摆着。

  皇上至孝,自是要孝敬母亲的,但祖母同样要孝顺。

  如果还有人能压住太后,那便只有太皇太后了……

  至于河南之地,什么时候冒出这么多贤王来,不少人都在心底暗道一声沈家小儿好奸猾好手段。

  先前沈理辞官离京,不少人是等着看沈瑞的话的。

  不少人抱着各种目的参劾沈瑞,那拿了宁王银子的,更是直指沈瑞私交藩王、替藩王邀买人心,又暗戳戳点出第一代赵王那些意图谋反的事儿。

  可还没等形成声讨沈瑞风潮呢,河南那边便快马送折子进京,说汝王也大手笔捐禄米赈济灾民。

  朝廷立时就下旨褒奖。

  要说赵王邀买人心意图谋反还说得过去,可汝王连个儿子都没有!说他也要造反,谁信呢?!

  那些被打脸的御史给事中便又都把头缩回去了。

  而这短短不到一个月里,河南又接连冒出贤王来,一个比一个贤,一个比一个对朝廷贡献大。

  当然,不贤的,如赵藩的临漳郡王、汤阴郡王,郑藩的东垣郡王等,都叫沈瑞收拾掉了。

  好么,甭管他沈瑞这赈灾的官儿最终赈济多少人,单就敢朝宗藩动手、还能让这么多宗藩恭恭敬敬向朝廷低头,他就只会有功不会有过。

  何况弄了宗藩这么多禄米,这赈灾也不必发愁了。

  在众人眼里,沈瑞此刻是什么都不用做了,只躺在功劳簿等着领赏便可。

  但实际上,沈瑞却是头疼着各种事,比如药材交易市场,比如水利工程,比如剿匪,比如边关马市交易量下滑……

 &emsp太后望皇上以宗社为念,戒游佚,亲贤纳谏,勤政厚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