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火药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硫磺或是硫酸亚铁、胆矾亚硫酸铝在煅烧之后形成的是二氧化硫,还需要通风加热再次氧化后才能形成三氧化硫,之后与水雾结合形成硫酸。但这样制出的硫酸浓度最多只能达到百分之六十,而使用硫酸制备硝酸和盐酸时,浓硫酸的浓度需要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硝酸是从冷兵器时代过度到热兵器时代最重要的物质,如果没有这种东西,火药和炸药的制备根本无从谈起。

  中国古代没有能够大规模推广和普及使用火药的原因很多,比如宋朝冶金水平的退步,不能制造出足够强度的枪膛和枪管,而在明朝,许多人认为是火器的射程和射速不如弓箭。但实际上子弹的穿透力要远远高于箭矢,很多人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原因,中国并没有办法提供出足够的火硝。

  火药的成份里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硝酸钾,而内陆根本就没有硝酸盐矿,只能靠熬制土硝来维持火药的生产。土硝所含杂质很多,钾盐的成份很难超过七成,这极大地限制了火药的威力。另外就是土硝的产量极为有限,大概需要一立方的硝碱土才能熬制出四、五斤的土硝,李家一座近千户人家的庄园,每年才能产百十斤土硝,这还是因为李岘极为重视的原因。

  所以整个大宋国的土硝产量,根据自己粗略的估算,每年也就在三、四千斤左右,也就是说东京的将作监每年的火药产量也极为有限。

  中国的硝酸盐矿主要分布在内蒙、宁夏、甘肃北部和柴达木盆地周边地区,当然,新疆的硝酸盐储量在后世占到了国内硝酸盐矿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可惜的是这些地方在宋、明两代都不归中原王朝管辖。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反而是几个世纪后传到了西方才被发扬光大的一个主要原因。

  李家的工匠们一直在尝试着制造火铳,到现在为止距离成功还有很长一段距离,研制出来的火铳很容易炸膛,一是钢材的强度不够,其次是卷打出来的钢管很容易炸裂开。这主要是因为李岘的原因,因为他给工匠们提出火铳的概念时,草图直接使用的是后膛装药方式,这一下让火铳的研制难度增加了十多倍。

  这让工匠们在脑子里形成了固定思维,而且李岘也不准备改了,因为前膛装弹的方式的火枪手基本上还不如弓驽手,与其那样,还不如直接开始研制后膛枪。毕竟火硝来之不易,不仅制造火药,炼钢和制玻璃才是使用的大头,而且大部分的火药还得用来装填制造驽炮的石制炮弹。

  李岘听西域来的商人提到过苦盐矿,也就是硝酸钠盐矿,但是让他们再去寻找时,这过了两年多还没有一点回音,估计也是有些渺茫。他准备明年派出十几个学生带着一支商队从青海路绕过去,记得前世罗布泊周边就有好几处大型的硝酸盐矿。

  这东西也不要太多,每年能用骆驼驮给自己回十几吨来就差不多够用的。

  还有一种东西就是制造肥皂残液中提取的甘油,这玩意用硝酸硝化之后就是诺贝尔发明的那东西,作为一个穿越者而言,再傻傻地玩黑火药简直就是个笑话。李岘期待着能批量生产硝酸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要弄出硝化甘油和硝化纤维,也就是无烟火药。

  这东西扯得有些远了,到目前为止兴州铁工坊连合格的钢管还无法制造出来。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