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铁厂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谁知道现在这李安国会折腾出这么大动静来啊!

  曹谌思来想去,这事还不能阻止,每年最少三、四万贯的税收,这可是笔不小的收入,但是这安全也得有个保障,那可是七千多党项战俘,都是些杀人不眨眼的凶狠蛮人呐!

  这事还得要秦凤路经略刘仲武来出面解决,当初不是他出面说情,咱也不会轻易答应那李安国开矿的请求。而且兴州和兴远府都得增加厢兵的员额,以保证辖地的安全。

  这些凶悍的俘虏一但逃跑出来可不是闹着玩的。

  李岘现在忙得很,不知道自己这番动作已经吓坏了一大群人,正忙着和一大群工匠商量着在黑水河边上建一座大竖式炼铁炉的设计。中国的炼铁竖炉构造已经很成熟了,和后世西方早期的高炉很相似,唯一的差别似乎是少了一根又粗又高的大烟筒。

  在早期通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烟筒的抽风效果对于高炉内部燃烧效率提升作用是绝对无法替代的。

  炼铁高炉的容积越大,所消耗的燃料就越少,生产效率就越高,生产成本则更低,这在后世都是些常识。

  在古代,限制高炉容积增大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使用的主要燃料是木炭,而木炭的强度不够,无法承受更多的铁矿石的压力。这一点在使用强度大得多的焦炭作为燃料后应该可以得到解决了。二是供氧量不足,无法支撑炉内燃料充分燃烧,这一点在使用水排和修建一座高烟筒后应该能得到部分解决。三是炉体结构强度不够,后世的高炉主结构都是以钢材和铸铁作为主要支撑物来增强结构强度,而老式的泥制竖炉肯定无法达到这样的强度。

  问题是现在根本无法找到足够的钢材。

  只能是先用老式的砖泥土炼铁高炉先凑合着生产,等以后钢铁材料凑够了再重新建一座新的大高炉。

  反正这个年代炼铁高炉和砖窑一样,差不多使用上几年也就报废了。

  李和根据以往的经验估算了一下,如果使用水排和高烟筒的话,炼铁时铁水熔化的速度差不多还可以提高一倍多,原来需要三天出一炉铁,现在可能只需要一天多一点就能开炉出铁了。

  这样的话,一座一丈方圆,高两丈的竖炉差不多一次能出六千多斤铁,不过还要除去降温、除渣、上料这些工序所使用的时间,差不多三天就能炼出一炉铁来。也就是说,一天能出二千多斤铁,仅仅这一座炼铁炉,就差不多和济众监十多座铁炉产量相当了。

  李和很兴奋,李岘却很郁闷。

  他还需要把这高炉容积再扩大三倍,才能达到后世那些被淘汰的早期小高炉的生产水平。看着图纸上的烟筒,他忽然想到,一座烟筒正好能带三座竖炉,如果三座竖炉轮流生产,那么产量不就提高了三倍吗?

  想到这一点,他立刻兴奋了起来,一年一千吨的铁,在这个年代,也算是很了不起的成就吧。

  虽然这只顶后世那些普通高炉一天的产量。

  这玩意真是没法比。

  那些西夏俘虏只能在看守严密的矿山劳作,而运输和生产,则还需要雇佣大量的工人。

  这又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