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伤兵营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本来是辛兴宗麾下的第二将军卒率先破城的,不过老刘让辛兴宗在关键时刻暂停了一会儿,结果老刘的亲信,指挥着前军的杨掣自然就跑到辛虞侯的前面去了。

  在抢功方面,西军的将帅们可都是一惯的不要脸。

  这个年代由于没见过识过种类繁多的抗生素,似乎病菌的生命力远不如后世那么顽强,而且大宋国的军卒们身体的免疫功能也很强大,大部分伤兵身上的创口在每天三次用高度白酒和浓盐水清洗后,加之包扎伤口都是采用的消毒之后的棉纱绷带,大多数人避免了原来常见的感染和炎症。

  虽然在治疗中已经是很小心了,但还是有六百多伤兵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感染,有的人发起高烧,甚至已经是烧得脑子里出现幻觉,满嘴胡话。

  李岘对此也是束手无策,他懂得只有这么多,对这种情况也没有什么好的法子。到了这种时候,他也只能吩咐军中的医官开出降热镇热的草药,让自己的手下那些军卒熬成药汁,给这些发烧的伤兵喂了下去。至于效果怎么样,只能是死马当做活马医,一切看老天的意愿。

  最初三天,伤兵营里每天都有几十人死去,过了三天之后,死亡的人数随之急骤下降。

  用辛兴宗的话来讲,就是这些家伙们基本上都算是活了过来。

  这几天辛兴宗这厮有事没事就老往李岘的伤兵营里跑,还老喜欢跟在李岘的身边一起检视伤员。名义上他过来是探望他受伤的兄弟辛永宗,可李岘却认定这厮是贪图他用来为伤兵们清洗伤口的白酒。

  这货名义上是秦凤路第二将的将主,可实际上他却是童贯的心腹,而且手下的官兵也大都来自于童贯的直属禁军。这厮如果开口要酒,自己手下那些医官哪能阻止得了。

  所以,每当这厮一过来,李岘盯他也盯得很紧。

  战后十来天,大部分伤员的病情已经稳定了,其后的事实际上那些医官们要比李岘擅长,所以李岘就离开了伤兵营,带着一些护卫,开始了找矿之旅。

  后世的平川矿区其实就在水泉堡一带,李岘带着人在山沟里转了几圈,就发现了几处唐代时废弃的矿坑入口。这地方在唐朝时就有人开采煤矿,但是土蕃人来了却根本不知道这东西的重要性。

  牧人们来回迁居,不可能带着煤块乱跑,只要有牛粪烧就足够了,也只有定居的汉民,因为柴禾不够,才会想到用石炭来烧火取暖。

  李岘却希望用这东西来炼焦。

  平川一带有些小的砂铁矿,主要是筛选起来太麻烦,里面还混杂着金、银、铜、铅等伴生矿物,但对于缺少铁矿资源的李岘来说,即便再困难也要把它利用起来。

  而选矿的设备需要用到磁铁,这得专门联系各地的铁监去搜集。

  实际上李岘如果想做钢铁,还有一处更为适合的地点,那就是兴州,也就是后世的略阳。

  略阳在后世那是陕西最主要的大型铁矿,而且还有个好处是紧邻的西县也就是勉县就有几处中型煤矿,是一处相当适合发展钢铁产业的地点。

  不过,现在兴州已经有了铁监,名叫济众监,而且兴州是利州路所辖州府,不归秦凤路管,想要在那里开铁厂,还需要找好关系。

  李岘打算等冬天闲下来的时候,亲自去打点这事。

  这次伤兵营的事对他触动很大,让他意识到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太有限了,准备战事稍一停歇,就在自家的庄园里开办一所学堂,招上一些少年,向他们教授一些基本的生物、物理和化学知识。

  他在这些方面并不是很专业,但在这个年代,估计前世就是一个初中生,到了这个世界上也绝对是大宗师一级的人物。

  本身文明的传播主要靠的就是教育。

  当李岘在刘仲武正在扩建中的水泉堡附近刚刚清理出两个在唐朝遗留下来的煤矿坑道入口后,童贯就带着三万禁军又重新回到了兰州,更为烦人的是他居然点名要李岘陪着刘仲武和辛兴宗一起到兰州述职。

  李岘只能暂停了手头上的发财大业,把匠头李和叫到身边嘱咐了一阵后,无奈地看了刚刚采出来的几座煤堆一眼,然后有些恋恋不舍地返回了会州靖远城。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