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会州城下(二)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另外就是李岘所提到的大石炭矿,如果这里的石炭被开采出来的话,仅供给兰、会、巩、秦四州,每年都是一大笔收入。

  攻城这种事根本急不得,刘仲武带着亲兵在城外观察了一会儿,根本没见到城内防守的夏军有任何的动静,于是一言不发,先回自己的营帐去了。

  李岘和秦凤路第三将跟着后军到黄昏时分才抵达会州城外,他们是押解着供大军十多天食用的粮草过来的。从会川城到会州城只有七十多里,而马连城更近,只有三十多里,所以刘仲武并不担心补给问题,运送辎重的厢军并不多。

  大军物资,总归是放在城里的仓库里还比较保险。

  与草原民族大多就地取材不同,宋军进攻,一般都会随军携带攻城武器,除了大中型攻城武器底部安装有木轮,大多数是拆散了进行运输,到了地点再重新组装。

  宋夏一百多年的战争,已经让党项人完全学会和掌握了城堡的攻防战法,甚至还有所创新。譬如现在宋军中所装备的制式神臂弩,就来源于西夏。在会州城内,西夏人所布置的守城器械里,床弩、踏弩和投石机等远程防御武器也是一样不少。

  后军在到达后,立刻有前、左、右三营的人拿着中军签出的将令,到辎重营中开始领取刚刚运到的攻城器械。

  第三将副将姚炳走过来问道:“虞侯,我们把大营扎在哪?”

  秦凤路第三将各参军功曹大部分是刘仲武原来的属下,但姚炳却是熙河路经略刘法的人,不过却是河东姚家的子弟。姚炳比李岘大十岁,也属于西军中的年青一代,是李岘升任第三路主将后随之任命的。他来第三将已经有三个多月,表现倒也是中规中矩,因为出身将门,对于军中事务要比李岘熟悉得多,所以李岘就让他主管营务。

  李岘抬头看了看他:“王虞侯没什么命令么?”王虞侯是后军主将王禀,他负责大军后部和粮草供应,李岘觉得应该是听他的指挥。

  姚炳摇了摇头:“我们只是负责押解粮草,但具体的指挥却在大帅手里,现在大帅并没有新的将令下来,咱们只能自寻驻扎之地

  。”

  李岘点了点头,又瞅了瞅姚炳道:“咱们的装备与其他各将可差远啦,我估计大帅也不会用到咱们去攻城,还是离战场远一点才保险,你看那处山坡怎么样?”

  姚炳也知道自己的装备很差,各将都配有铁甲营,而第三将只是伙长才配备有皮甲,都头装备有一副铁甲,大部分军卒是章衣毡帽,这样的装备如去攻城简直就是去送死。不过这主将也太胆小了点吧,居然把营地选到了辎重营的后面,不是根本不打算上去掺和的节奏。

  对此姚炳也不能说什么,只得点头道:“好是好,就是若被围困,取水不易。”

  他的意思是:老大,咱能不能再往前点啊,否则也太丢人了些。

  李岘却没有半点羞耻之意:“大军在一起,哪有什么被围困一说,就这么定了,传令下去,我们就在那里扎营!”

  这秦凤路第三将军卒大部分都是厢军出身,别看装备和战阵不怎么样,但对于修建营寨却是轻车熟路,最为拿手的了。

  不多一会儿,这处山坡上为数不多的一些林木就大部分被砍伐殆尽,剩下的一些是直接当做了寨墙固定所用,这才侥幸存活了下来。砍光了附近的山坡,大部分军卒又冲向河谷两岸的林地,看得李岘嘴角直抽抽,这一场战事下来,对于环境造成的破坏如此巨大,没个几十年都甭想恢复过来。

  这军寨的布置自有规矩,营地周边是一圈的壕沟,营墙外还布有拒马、鹿砦,以防止敌人袭营,营内四角设有警戒用的箭楼,由于木料缺乏,不可能再用木头来建造营房,大家都驻在帐蓬里。

  到了吃晚饭的时间,整个营寨这才布设了四分之一,还得需要一整天的时间,也能算是初步营造完成。

  第一天夜里,李岘睡得并不踏实,他一直担心西夏人会在夜里发动突袭,实际上什么事也没有。两军对垒,袭营哪是那么容易办到的,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损兵折将,毫无用处。

  本章节内容由手打更新

  一连三天,宋军只是在城外结寨,就连试探性的进攻都没有发起过。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