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招募流民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不过,这一次的灾害面积和涉及人口太大了,尽管各地拼命围堵,还是有数十万人流落到了东京城外。

  一般来说,开封府是不给饥民放粮的。

  这是怕饥民全都跑到京城,危及首都的安全。

  比如在哲宗年间,滑州、陈州大旱,饥民涌入开封,宰相司马光就曾阻止开封府尹向饥民放粮,说是东京存粮有限,如果把粮食给了灾民,那么以后天下只要一受灾,百姓就会往东京城跑,长此以往,我们还吃什么呀?

  结果就是有数万人被饿死在开封城外。

  刚上任的殿前都指挥使高俅就忙碌了起来,他负责保卫京城的安全,龙神卫全部出动了,好几万人马,守着开封城外,如临大敌。没有户籍和路引的全不准进城,这就堵住了灾民进城的通道,洪水之下,谁还能想到带着户口薄逃命啊。

  高俅骑着马在城外巡视了一圈回来后,面色阴沉,城外饥民遍野,以树皮草根充饥,每日里都有不少的人死去,饿脬遍地,如果开封府再不施粥赈济的话,恐怕真的会引起民变。如果发生那种事情,只怕自己这殿前太尉是做不成了。

  坐在大堂上,高太尉正琢磨着是该上份折子呢还是面前天家面陈事实。

  这种事搞不好就会受到朝臣集体的攻讦,他得仔细权衡一下得失。

  这时却见门下参事走了过来:“太尉,刘帅的私信,同时送来的还有一封秦凤路李指挥的私信。”

  高俅听后说道:“都拿过来吧。”李岘现在与他和刘仲武合伙在东京做着琉璃和香胰子的生意,每月差不多有两千多贯的分润,高太尉手上得到了好处,自然也会在一些事情上对他照拂一二。

  刘仲武的信是说秦凤地广民稀,蕃羌甚重,军伍额员不足,此番招募河北饥民以充厢军,他已经秦请枢密院和兵部,请求调配一部分到秦凤各军,中间还请太尉替为转圜。意思就是请高俅替他说些好话,能调一部新募的灾民到秦凤路。

  李岘的来信意思是听说刘帅有奏调新募河北路厢军一事,正好李家有意在河湟开垦荒地,但却缺乏人手,此次愿意同时招募这些军卒家属迁置河湟,费用自出,也希望高俅到时有困难帮些忙。

  。另外还说自己最近正在试制一种新鲜产品,到时还要麻烦他老人家代为购买几处瓷窑,或者大家继续合作。

  这就是利诱了,仅琉璃和香皀两项,他每年就能分润到两万多贯,在这事上,高俅肯定会全力帮助,况且招募饥民安置也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开封府尹盛章奏请开仓施粥,得到了梁师都和蔡京的支持,有御史上奏此举有违前制,结果遭致天家的斥责。在这件事上,赵佶做的要比向太后强一些。朝中一大帮人也怕出事,于是开封城徽宗下旨让开封负责赈济灾民,在城外开十八处粥厂,但却不许灾民入城。

  大名知府兼河北路转运使蔡子美因阻隔安置灾民不力,受到申斥。

  兵部居然给出了募兵十五万的员额,光这一项支出花费就高达六百多万贯。这也是惯例,大宋国每逢大灾之年,就大举募兵,以减轻灾害所带来的风险,算是种另类的以工代赈。童贯也知道这些新募的灾民根本无法作战,但也知道事急从权,也算是默认了这种做法,反正花的也不是自己的钱。

  即使是这样,对于高达三百多万的洪灾难民而言,也属于杯水车薪。

  李家在东京和大名府都有自己的布庄,现在各地的商铺都行动起来,积极地招募难民到西北垦荒,效果并不太理想。中国人乡土观念很重,轻易不愿远走他乡,除非是举族迁移。可是那些大族的族长基本上也都是大地主,也舍不得放人。

  能招到的都是些原本就失去田产的佃户,而且还是些有胆气敢到外地闯一闯的人。尽管李家给出的条件给不错,半个月下来,也只是招到了一千多户人家。

  首批招募的灾民开始上路了,李岘特地派出李贵来主管这事,并嘱咐其尽可能让人在路上吃好吃饱,同时还要注意卫生,避免疫病的流行。

  眼看着自己招募流民的效果不佳,李岘只好把主意又打到了兵部正准备调拨给陕西各路的河北新募厢军各营身上。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