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进山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进山打猎并不是一天的事,大概加上来回需要要五、六天的时间,包括武器、捕猎工具、干粮、帐蓬、骡马等物品,有许多准备工作要作。石羽倒是不管这些琐事,都交给高用、李成、张和李贵等人去经办,自己只管最后准备掏钱就好。

  仔细检查了一下手里刚从禁军手里淘换到的一把角弓,试着拉动了一下弓弦,感觉自己双臂的力量还是稍微弱了一些。拉开这把一石的反曲弓大约需要八十斤左右的力气,自己大约连续开弓六、七次就会耗光手臂的力量。

  宋代的战弓大多都是以青竹为弓胎,压制成型后再粘上牛羊的筋角所制作的角片,用蛇皮或是蚕丝缠绕,在鱼膘胶里浸泡后,最后再刷上两道明漆或是朱漆制作而成。

  战弓要比普通的猎弓要重一些,禁军里弓手最低的考核标准就是五斗弓,开八斗弓者为合格,能开一石二斗强弓者为上等,能开一石五斗强弓者为优秀。石羽听说西军中居然还有几位猛人使用超过两石的强弓来作为自己的制式武器。

  古代测弓拉力的方法与后世不同,测试时弓弦并没有张紧,所测出的拉力大约为后世数据的三分之二左右。也就是一石弓在后世指的是一百二十斤拉力,而在宋代只需要八十斤左右的拉力。

  至于开所谓的五石弓和九石弓超级牛人,那些只是传说,存在于演义之中,而且那种三石以上拉力的玩意叫强弩,是用脚蹬着来上弦的。本朝禁弩不禁弓,民间能够用弓,但绝不允许持弩,否则视作造反。

  弩只允许禁军中配备,而且管理很严格,如同后世对枪支的管理一般,像是厢军或是乡兵、弓箭手等,是绝不允许配弩箭的。

  至于李岘本人的射箭水平……那也只能说呵呵了,十几丈之内若是想要射中一头猪,倒也算是能十中七八。

  两天以后,李岘一大早就带着三十一名手下,离开县城,沿着清水河谷地,逐渐深入陇山。整支队伍有三十多头牲畜,十一匹驮马,二十匹骡子,由于骡马身上驮着不少的捕猎工具、行李、粮草等物品,只有里面石羽一个人骑在马上,其余的人都是牵着骡马步行。

  由于大雪封山,缺少食物,原来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的野兽都开始跑到外山。雪地里行军的速度根本就快不起来,一行人沿着河谷往上游走了十几里地,就已经到了晌午时分。

  这些人散开来,分成三队在林子里穿梭着,带路的是高用和一名叫郑刚的年青人。这郑刚原本是武功县人,因为犯了事被发配到了秦州做戍兵。他本是猎户出身,射箭的功夫很不错。

  中午一行人又聚到一起,找了处背风的河坡开始生火做饭。

  大家一上午打到了六只兔子和三只山鸡,另外还有几只本地人称之为咕咕鸡的沙鸡,李岘这一队人碰到了一队大头羊,而李成那一队人则遇到了几只羚羊和一群马鹿,可惜这些野兽在见到有人后跑得飞快,大家只能看着这些大些的猎物身影消失在河边的树林里,望洋兴叹。

  李成带着三个人架锅生火,大家都穿着毡靴和厚厚的棉衣,另外每人都穿着一件羊毛皮大衣,就这样坐在雪地里休息,倒也不觉得冷。

  陈安和李贵拿出两只野兔和两只咕咕鸡,用砍柴的手斧直接剁成了指头大的肉块,连骨头一起下到了雪水还没有完全融化的大铁锅里。猎到的野兽最好是趁着热就把皮剥掉,剥兔子皮时是从嘴部开始,剌开一个大口子后,往下一扽,整张兔皮就会成一个皮桶子被完整地剥了下来。

  野外做饭没那么多讲究,就是把剁成块的兔肉和沙鸡肉混着在大锅里煮着,也没什么佐料。这年头也没有什么高压锅之类的东西,即使是兔肉和鸡肉也需要在锅里煮上半个时辰才能煮熟。

  空气里开始弥漫熟肉的香气,李成又往锅里加了两根切好的大葱和几片酸菜帮子,又抓了一大把盐和几把炒面扔到锅里,用大勺搅了一会儿,一大锅肉汤算是做好了。

  大家开始拿出自己携带的干粮饼,掰成小块放在碗里,然后舀满肉汤泡着饼子开始吃饭。这干粮饼是由小米粉、高粱面和白面混在一起烙成的,冻的梆硬,连掰起来都费劲。

  而盛肉汤的碗则是用生牛皮缝制而成的,透着一股子怪味,但李岘并没有例外,和大伙一样,都是用牛皮碗泡着这混合面饼坐在雪地里大吃起来。

  整的特殊待遇多了,人就容易变得生分。

  本章节内容由手打更新

  李岘并不想这样。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