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第109章第1/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第109章

  这回外出巡讲朱四郎可是遭了大罪的。

  他们这个县里各处其实早就已经都巡讲完毕了,也因此这回他去的是邻县那边。到底不属于县太爷治下了那就不可能跟以往那样隔一个镇子就巡讲一次而是在邻县定了几个点让附近的村民配合的赶往那处听。

  别看这么着,好像忙活的是其他人,事实上朱四郎更忙活毕竟别人也就跑一个地方他却是在短时间内将整个邻县都各处都跑遍了。可每一处的距离都挺远的,光是在路上就耗费了不少时间。更要命的是,这回六郎没跟着一起去,他被宁氏扣下写书了。也因此朱四郎不得不跟县太爷要了个识字人陪同,虽说县衙那头派了人跟着他可到底不是自家人配合肯定没默契可言,相反,人家还嫌弃他太笨了直呼下回让县太爷换个人。

  下回的事情就下回再说吧就这么一回就够朱四郎受的了。

  倒不是巡讲有多累,也不是因为路途中的奔波,而是……

  邻县啊!!

  王家啊!!

  早在秋收刚开始那会儿听说王家人搬走了,朱四郎还长出了一口气,虽说他很清楚自己跟王香芹在成亲之前绝对是清清白白的,却架不住所有人都认为他哄骗了王香芹。每回王家人看到他,都是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的,就算啥话都没说,也会用谴责的眼神狠狠的剜他一眼,再不就是冷哼一声扭头一走,一副他对不起王家祖宗十八代的模样。

  所以说,对朱四郎而言,王家人走了更好。

  可又有谁能想到呢?前头他刚高高兴兴的挥别了王家人,紧跟着他就在邻县看到了他们。

  朱四郎:…………

  虽说巡讲跟城里人的关系不太大,可谁让县城周边的镇子村子最多呢?也因此,邻县县城里也安排了一场讲座,当然不是在县城最中间,而是安排在了离县城最近的一个镇子上。

  等朱四郎循着以前的样子走上搭好的台子,正准备开口说时,一眼就看到了坐在台下的王家人。

  老王家举家过去听讲座,为首的就是王举人。

  当然,朱四郎是不认识王举人的,可他的老丈人一家子他总是认识的。眼看着坐在前头两三排的人都冷冰冰的望着他,哪怕一言不发,那气势也足够让人心颤的。

  朱四郎吓得腿肚子打颤,那可真的是用尽了所有的力气,才勉勉强强的立住了,结结巴巴的开了口。

  王举人其实不太了解王家跟朱家的那些纠纷,事实上,他是将搬家那个事儿全权交由大管家负责的。也是前些日子王家六口人到了县城里后,他才听到了完整版。

  这一听,却是扼腕不已。

  贡猪啊!

  也许乍一听,养猪这个事儿跟他一个堂堂举人老爷颇为不搭,可要是这门手艺还是属于王家的,那其中可操作的余地就大了去了。

  王家人原本还没意识到这些,他们是想着自家都成了官宦人家,虽说还是气王香芹有好处只向着夫家,实际上却也已经看开了。到了邻县后,也是半诉苦的说了这个事儿。

  当时,王举人就懵了,差点儿没捶胸顿足:“你们知道咱们家损失的是什么吗?我都不知道该说你们会教女儿还是不会教女儿了。贡猪啊,光这么个牌匾就价值连城了,只要招牌还在,就算自家不养猪,完全可以多买几个庄子专门用来养猪。养猪怎么就丢人了?民以食为天,经商才叫丢人,种庄稼养牲口,那都是正经行当。”

  这位王举人本就是出身贫寒的,他是属于典型的农家子出身,全家出钱出力拼命供出来的。偏生这人读书的天赋也有限,前头一路考上秀才倒是很顺利,却在乡试上卡了壳。好在,最终他还是通过了乡试,成了举人老爷。可当时他已经不年轻了,四十好几了。幸好,当了举人后能给人挂田,亲近的自然是不能收钱,可一般关系远的却是无所谓了,按亲疏远近收了些钱,自家人就能过得很好了。

  再之后,他就谋了县学里的学官一职,因为很清楚自己比不过那些真正能读书的天之骄子,他除了平常认真教学外,又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教导后辈上头。

  要知道,挂田也好,当学官收孝敬也罢,这些全都是建立在他这个举人身份上头的。换言之,眼下整个王家全都是靠他一人在撑着,哪天他要是倒下了,虽说积攒下来的田产金银还在,家族却无论如何也回不到过去的兴旺了。偏生,他的后辈里头,包括他的亲生儿子在内,皆没有太好的读书天赋。考秀才倒是绝对没问题,可穷酸秀才又有什么用?乡下地头的人倒是稀罕秀才,搁在县城里,每年起码出几十位秀才,除了本人见官无需跪拜、本人不用服徭役外,并没有太多的好处。

  可要是自家能出个贡猪牌匾就不同了,试想想,平常老百姓家里若是能有一门家传手艺,子孙后代就能过得很好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