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十章: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堵不如疏?治标不如治本?这两个词在政治场上并不陌生。

  但此刻由柴令武说出却让人重视之余,也无人知道他心中所想。

  诸臣虽与柴令武少有接触,但《唐律》问世之后,都深刻的认识到不能以小孩子的眼光去看柴令武,他的远见让许多人都心服口服。所以,对于他的话也没有任何的怀疑,洗耳恭听。

  其实论治国才能,柴令武与魏征、房玄龄、孔颖达、褚亮、萧瑀、虞世南这类的名臣比起来相去甚远,但他胜在拥有划时代的知识,在诸多理念上,有着千百位名臣累积出来的经验心得。所以在一些同类的历史事件上,自然有着最正确的看法。

  就佛教这件事情,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了解到佛教给大唐带来的危害。

  魏征灭佛的建议确实很不错,但他再厉害也是一个人,不是神,算不到事后的答案。

  佛学如诸子百家一样,固然太过想当然,但也有可取之处,作为一种文化,并不是想要灭绝就灭绝的。治水光靠堵,只能解决当前问题,并不能解决长远。

  李世民不知柴令武拥有超前的知识,只知他有此慧眼独具的远见,便说道:“那朕到要听听小柴爱卿是如何治本的……”

  柴令武拱手道:“据臣所知,光是长安城内就有几十座寺庙,城外也有几十座,而佛只有一尊,要这么寺庙干嘛?故而臣提议限制寺庙数量,一县统一保留一所就够了,上中下州,分别保留四、三、二所,将和尚聚集在一处也方便管制。”

  “多余的寺庙一律收归朝廷,而寺庙一般都修在山水秀丽的地方,且都修得富丽堂皇,只需拆除佛像,便可拿来充当义务教育的学舍,这样一来,朝廷都不用另外花钱修建学堂了。”

  李世民闻言,一双虎目顿时一闪一闪的,他一直惦记着义务学堂之事,做梦都想着让义务学堂一下子就遍地开花,但由于财政不足,只能按捺着,现在一经柴令武提醒,一颗心瞬间砰砰直跳。

  “臣复议!”最先开口的是萧瑀,他真心向佛,崇拜的也是真正的高僧,之前见到李世民对佛家有大开杀戒之心,心中忐忑之极,心里对于那些败坏佛家名声伪和尚更是深恶痛绝。所以一听到柴令武“通情达理”的论调,便立马赞同。

  他也认为寺庙有一座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弄得遍地都是佛寺。

  因为他的先祖萧衍就是这么把南朝玩坏了的。

  (新书启航,请喜欢本书的朋友们,以推荐票、收藏支持)

  萧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所以导致南朝寺院僧人急剧增加。大量的良田土地被用来兴建寺院,农民少了耕地,收入减少;僧人增加,劳动力就减少;而且佛教寺院不需交税,僧侣免除赋役,这一切都导致国库收入下降,国力衰退。

  南朝也因此丧失了一统天下的实力。若不是萧衍出了家,且佛教大兴,南朝没准还能一统天下呢,而他现在就算不是皇帝,但一个亲王是妥妥的。

  萧瑀作为信佛一派的代表,他同意了,其他人自然没有意见。

  而魏征、孔颖达、虞世南、于志宁、褚亮这类大儒家主义者并没有开口,显然这一点,还不足以让他们放下灭佛之心。毕竟,这个机会对于本土教派来说,实在太难得啊!

  现在皇帝都开了口,如果不将佛家按在地上摩擦,那怎么得了。

  柴令武接着道:“天下是大唐的、山川河流是大唐的、人也是大唐的。可佛家最喜欢搞占山为王那一套。他们先是在山上修建了一座寺庙,然后就把这座山占为己有,不仅肆意开采砍伐、挖地耕种,还以这座山为中心,鲸吞蚕食四周的土地,如此行径与土匪强盗无异,于理不容,于法不符。”

 &e役,这一切都导致国库收入下降,国力衰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