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宗教面面观(38)第1/1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宜昌宗教面面观

  三十八宜昌的道观

  道教创立于东汉年间公元年,源起黄帝老子主要神仙有三清,六御,财神,吕祖,妈祖等,主要教派有全真正一茅山等道教创始人为张道陵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的观念上,以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年历史。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宫观是道教徒活动的主要场所。

  在明朝的峡州府志中有宜昌的第一幅地图,上面就有宜昌的第一座道观城隍庙。城隍产生于古代祭祀而经道教演衍的地方守护神。因为得到了明太祖的封位,就从中国汉族先民的原始信仰民间信仰发展到后世的宗教信仰。宜昌首义中记载:“起义前夕,李春澄连同商会总理曹耀卿等,前往新军驻地县城隍庙在太平街与唐牺支等人会谈。”这就可以证明,当时道教所属的城隍庙不仅就在古城中央,而且规模不都可以驻扎军队。

  很遗憾的就是,手头上居然没有关于宜昌道观的系统资料,而且遍寻不得,仅仅知道有史可考的宜昌道观除了城隍庙龙王庙杨泗庙镇境山庙西陵山庙天后宫五圣宫,还有离城区较远的执笏山庙凤凰观白云观五龙观云台观三官庙等所道教庙观。这些道教寺庙供奉的不仅有道教的创始人老子道教神祖玄帝像,还有其他各负其责的菩萨像。据清同治三年公元年版的宜昌府志记载,道教还曾经建过一座公善堂。始于清咸丰五年公元年,“施药及方,愈贫民之急疾苦者。”坚持做善事三年以后,“众善士捐赀购屋,坐落镇戎西辕,前后三进,附右一层,全行增修,专作善局,乃言之曰公善堂”。

  年月日第卷第号的东方杂志上刊载有一篇署名于曙峦的宜昌,似乎是当时的宜昌概况,其中在谈到宜昌风俗的时候,说起过当时的迷信:“乡民知识未开,迷信鬼神,仍然虔笃,凡有疾病,死亡,及求神,还愿等事,均延巫作法,法师有上下坛之别,上坛为道士,下坛为端公。”

  文章对道士的叙述如下:“道士,宜昌乡村,打太平醮,超度死亡等,大者则七日或三日,小者则一日夜或一夜,设坛挂幡,遍悬纸绘之神,坛前陈列香,花,灯,水,果,茶,食,珠,宝,衣。所朗者大概有经忏两种。经有:皇经救苦经十王经感应经丰都经受生经三官经北斗经,血湖经女死朗此度人经男死朗此胎骨经女死朗此等。忏有:皇忏九幽忏丰都忏救苦忏十王忏三元忏等,七日以上加朝天忏。”

  作者对端公的表述如下:“端公之名,不知何所取义。端公与道士有正邪之分上下之别。故道士为上坛,端公为下坛。道士挂神于堂中,端公只能挂神于左右庑。端公所祀之神,有所谓十二天官如周氏天官张氏天官黄氏天官任取其一此外又有所谓十二娘娘如送子娘娘痘神娘娘十二花姐如金花小姐银花小姐任取其一,以为辅神。”

  文章说,乡民所做法事,大概有下列三种:诊病送白虎开财门在作者的眼里:“不进之中国社会,当此二十世纪,犹有此种无意识之怪现象,直可痛心。此种道士端公,愚夫愚妇之信仰,本不足责,乃自居社会优秀分子之士绅亦多信之,道其如何灵验,如何神异,尤可叹也。”其实,他不可能知道,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也同样如此。

  作者闲话: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