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宗教面面观(25)第1/1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宜昌宗教面面观

  二十五宜昌的天主教下

  天主教宜昌教区的小修院也叫中修院,类似于中小学年从荆州迁入宜昌二马路天主堂,后一度搬到江南十里红,最后定居在年建成的位于下铁路坝的新校舍原宜昌医专现胜利三路三峡大学分部,定名为文都修院。年,“顾学德主教为了提高修院的教学质量,减轻教会的经济负担,遂决定将修院的一部分教室及住房改为普通中学文都中学。年日记对宜昌狂轰乱炸时,文都中学操场中弹,校门被炸毁,在树林躲避的死伤余人,学校停办。年复校,年解放前夕停办。

  教会在宜昌兴办的学校还有年创办的益世小学。男子部设在乐善堂街的天主堂,女子部设在滨江路圣心堂。日寇占领宜昌时停办,宜昌光复后的年男女部合并,复校于圣心堂,年宜昌解放后,益世小学由政府接管,一年后改名为市中心小学再改名为怀远路小学,现在的校名是红星路小学。于此同时,年,顾学德在圣心堂幼稚园幼儿园楼上办过两年的益世女子中学初中班。

  宜昌天主堂医院又称天主堂医院,或者法国医院是年利用“宜昌教案”的赔款修建在下铁路坝圣母堂旁边中心医院处,医院分门诊部和住院部,门诊平均每天接待病人余人,其中一部分属于免费住院部的病室分为四个等级,前三等收费共有病床余张,四等免费有余张。年,宜昌解放以后,天主教医院被军队接管,人员及药品和器械转到滨江路的圣心堂,改名为“圣心医院”年与市人民医院成立“联合医院”,年,办了年的教会医院转交给工人医院了。

  和张鸣谦所说的一样:“教会兴办医院诊所主要目的有二,一为济世活人,施行善事二是借助给病人施药之机,向病人宣讲耶稣福音,引导他们入教。”

  宜昌爱德堂圣母堂孤儿院又称育婴堂年创办,年从滨江路圣心堂迁到下铁路坝圣母堂内。因为办院的宗旨就是“本着博爱慈善的精神,收容那些无依无靠的儿童,或被遗弃的婴儿一般都是女儿,以及一些有残疾的小孩,使他们不致死于非命,给他们受洗入教,使他们成为教友。”

  据廖德英在记宜昌圣母堂孤儿院一文中回忆:“婴儿进院后,一般雇请外面的奶妈喂养,每月付给奶妈一定的喂养费。没有雇到奶妈的婴儿,就在院内由修女或大孤儿用牛羊奶稀粥喂养。”四五岁的时候开始识字算术六七岁开始学习教会的经言要理十岁左右开始扫地洗衣,或者到山上去砍柴十五六岁要学会缝纫刺绣做鞋织布等手工劳动。从她的介绍中可以看出,孤儿院的伙食有保障,每周有肉吃,逢年过节还会“打牙祭”,大了可以嫁人,但对方必须是教友,如果不是也得先受洗入教才能答应婚事。

  孤儿院先后收养的婴儿有余人,创办初期婴儿数量很少,年增加到人,除了年宜昌沦陷前婴儿数猛增到人,以后常年保持在人左右到抗战胜利还有人,此后所收婴儿逐年减少,到解放前夕院里还有余人年政府接管分流停办时,院内还有人。年龄小的到学校读书,老弱病残的进了社会福利院,年轻的都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有的还找到了自己的本家,组建了自己的家庭。

  可是和她所介绍的一样:“孤儿院的死亡率是很高的。就从入院的婴儿来说,有时一天在门口捡好几个婴儿,有的捡进来就是死婴,还有的只不过几小时,或者只几天就死了。”“特别是宜昌沦陷后,饮食得不到保证,营养不良,加上传染病流行,婴幼儿死亡率高达百分之七八十,还有的成了畸形或残废。”那就是非常时期。当然,孤儿院的规矩很严,体罚很寻常,拳打脚踢也是有的。谁叫他们是弃婴呢?但是说将婴儿用来做实验做药方都是无稽之谈。

  作者闲话: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