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宗教面面观(19)第1/1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宜昌宗教面面观

  十九回族的过去和现在

  从上述的资料可以说明,宜昌的回族对解放后的政府行为应该是感恩戴德的。除了在经济上给予他们以支持,而且在政治上一直采取倾斜政策。年刚解放的市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仅仅只有人的回族就有两名代表席位,而自从年以后的历届人大和政协两个常委会里,也都有回族的常委,想一想,就是在整个大宜昌,时至今日,回族的人口也只有区区两千多人,政治待遇之高可见一斑。

  同样如此,宜昌刚解放,政府就一次性拨款元为回族的孤寡老人做棉衣棉被年以后,连续三年,对回族的困难学生发放单衣和棉衣年对宗教人员发放大衣和补助钱票,拨款元给回族困难户维修危房,还先后安排三位孤寡老人进幸福院社会福利院,对未入院的五保户每月另发给生活补助。

  同样如此,为了照顾回民的习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政府就对牛羊肉供应实行差价补贴从年起对回民实行食油补贴每逢节日专门为回族安排素油糕点月饼等节日点心,并设专柜供应。为了照顾回族的安葬习惯,在棉布凭证供应期间,另发给布票三丈,同时在年将运河下段西北山麓拨出亩地安排回民墓地,实行土葬在年开发东山的时候,政府也拨款元用于回族的坟墓迁葬,不可谓不用心。

  当然,政府在政治上高度重视经济上大力扶植生活上尽可能的照顾,如此用心的用意很明显,就是希望宜昌的回族民众真正做到“回”,也就是回字里的“大口里有小口”,就是“有话好好说”,就是“求大同,存小异”,就是“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法律所规定的义务。”就是建立和谐社会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而不要像那些敏感地区的穆斯林动不动就闹出一些不好的动静出来。

  笔者以前就住在四新路的人委宿舍大院里,从后门出来,走木桥街就可以到肖家巷,那座清真寺自然就是经常经过之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还在肖家巷一张姓朋友家借宿过一月之久,清真寺就在侧对面,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清真寺不准外民族的人进去,那个戴白帽的阿訇会赶人的。不过来来往往熟悉了,当然也就进去溜达过,从来没进过礼拜堂,不过就是在院子里的葡萄架下看看架上的葡萄,还有旁边的一小块菜地。

  这一次因为要写这篇文章,在网上看了一个外地网友对肖家巷清真寺的拜访,从他拍摄的照片上看,那家清真饭点和那家牛羊肉店还在,就是葡萄架已经不在了,变成了停车场。那栋年在原地新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三层楼还在,就是多了一块年铭刻的石碑,上面密密麻麻都是捐助修建此寺水房和殡葬仪堂的单位和个人,开头的当然是政府和各宗教团体。

  “底盖勒晡礼”的时间到的时候,那位访者和阿訇一起到楼上的大殿去礼拜,除了阿訇两父子和访客,只有一个教徒参加。所以访者认为阿訇在那里坚守教门也很不容易。可是有人认为目前的清真管委员会只拿工资不管事,主任以卖牛肉为主,一周只上一天班,开一次会只有阿訇每天在清真寺守门。还认为清真寺如今无发展,无经济来原,仅仅靠一点微博的房租生存,根本无法改变期穷困的状况。

  其实牢骚发的也对也不对,回民本来经营业绩就不好,如果把房屋卖了,事业又没有兴旺起来,那该怎么办?谁都想让每一个真正的乡老能在清真寺找到家的温暖,可是太热闹了不好,容易出问题。谈起敏感话题容易让人心惊肉跳,万一激动起来,发生像麦加清真寺那样的踩踏事件就更不好,所以还是安分守己好一些,还是坚持大口套小口好一些。

  作者闲话: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