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宗教面面观(13)第1/1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宜昌宗教面面观

  十三宜昌的“火劫”上

  宜昌依江而建,水道东连荆汉,西通巴蜀陆路南接三湘,北往襄阳,自古就是江边上的著名的商埠。现在有了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和高铁,就又成为中国中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宜昌有过两个宏大的梦想,一个是抗战胜利后,曾一度因兴建“三峡大水闸”,拟将宜昌建成市区面积达平方公里可容纳万人口的现代国际都市,但是因为内战爆发终成泡影另一个就是现在所说的“大城梦”:按照规划,“十二五”末,宜昌城区达到平方公里万常住人口年争取达到平方公里万常住人口远期达到平方公里万常住人口,成为继武汉重庆以后的又一特大城市。

  不管宜昌的“大城梦”如何叫人振奋,但不管怎么说,因为上通下联,宜昌就成了江这条黄金水道的重要节点因为拥有三峡大坝和葛洲坝,就被誉为“世界水电之都”拥有处国家级旅游景区,数量居全国城市第四,自然就是旅游城市加上同时享有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钢琴之城等美誉,自然名声在外。

  不管宜昌号称川鄂咽喉也好渝东鄂西最大城市也罢不管这座城市声称有两千多年历史也好,一条环城路记录着百年风华也罢。位于江上中游交界处的宜昌这座城市,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所以从远古走来,一路战乱不断,硝烟弥漫。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因为军事行动遭到的“火劫”就有六次之多,而每一次都将这座古城的亭台楼阁庙宇民宅化为灰烬。

  史记记录的战国晚期,秦国大将白起“烧夷陵”是有史记载以来的第一次“火劫”。后汉书公孙述列传记述:东汉初年,汉光帝派大将岑彭吴汉火攻公孙述于西塞,实为宜昌古城历史上的第二次“火劫”。而第三次“火劫”就是三国时期的东吴大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不仅打败了刘备赢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连宜昌也被烧了。晋书王濬传记载:西晋初年,王濬火烧铁锁之战虽然在宜昌上游,可是城门之火殃及池鱼是肯定的,这就是宜昌第四次“火劫”。据宜昌县志记载:“清康熙十四年闰五月,吴三桂亲至松滋,潜分岳州,兵犯夷陵。”“由水路前进,络绎上行,并占领境之河西孝子岩,每瞰吹烟起则飞炮入城中。”这就是宜昌城遭受第五次“火劫。”

  不过最为惨烈的还是抗日战争期间,日军突破国军的重重封锁,从汉水一带直插宜昌,数倍于日军的国军要么不堪一击丧失抵抗力,要么闻风而逃毫不抵抗,使得日军几乎兵不血刃就占领了这座城市,当然就没躲过又一次“火劫”。据政协宜昌市委文史资料委员会年编写的宜昌抗战纪实记载:民国廿九年年六月十日,日军侵入宜昌城,先进行了洗劫,然后在宜昌防火连烧了五天五夜。“熊熊大火达三星期始息。”“街道除划为难民区的天官牌坊民主路南正街二架牌坊新民街等房屋尚保存较多外,环城西路鼓楼街西陵一路璞宝街白衣庵南正上街南门外正街仅有少数房物,而其余大街小巷房屋几乎全毁。”而据不完全统计,日军侵占宜昌城期间,被炸毁和拆毁的公房有栋,私房有栋。整个古城几乎被焚烧殆尽。这就是宜昌古城历史上遭受的一次最深重最惨痛的“火劫”。

  宜昌古城之所以屡遭“火劫”,这显然与其特殊的战略地位是分不开的。元人刘应李在大元混一方舆胜览卷中“峡州路”条指出:“西陵重镇,楚之西塞。西通全蜀,北辕襄汉。”就指明了这座城市军事重镇的地位。在那些冷兵器的群雄纷争的动荡时代,在之后的军阀割据的年代,宜昌自然而然成了兵家争夺的焦点。而当时的宜昌,除了洋人的高楼地主的深院商贾的豪宅和低矮的土屋,剩下的几乎全是板壁房和茅草屋,一旦被人放火,就会火烧连营。

  再加上除了战争频发,还有民间不慎引起的火灾,我在写小河,三江桥与上下西坝一文查阅资料时,就看到如下记载: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也就是俗称的鬼节,宜昌西坝的居民祭祖焚纸钱的时候不慎引起火灾。燃烧到江边,焚烧的木船顺江流至镇川门,据记载,那些着火的木船飘过三江引燃江边的木船,继而北岸闹市都引起大火,受灾上千户,有数十人被烧死。屡遭“火劫”,所以那些曾经存在的大量庙宇建筑也就被毁于一旦。以至于现在,连新民街号那么一座极为普通的百年木屋都成了宝贝。

  作者闲话: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