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中书街(142)第1/1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回眸中书街

  一四二王篆惊世骇俗的评论

  在那辆日产车平稳的沿着风景如画的沿江大道上行,开往西陵二路至喜江大桥三江上桥处的路上,我和我的一个小伙伴将王篆夹在车的后座上,因为年龄的关系,这位已经七老八十的王天官不再和与张居正共事时那么红光满面也那么油头粉面了,年岁大了,消瘦是肯定的,憔悴也是肯定的,皱纹更是肯定的。只是不管吹捧也好诋毁也罢,那个自幼聪慧很有才气的老人依然目光炯炯,精神抖擞。

  奇怪的是,这位来自大明王朝的左侍郎对车窗外宜昌这座古城翻天覆地的巨变居然熟视无睹,却对汽车的驾驶前台充满好奇。于是,就在他提出一个又一个在我们看来幼稚可笑的问题的时候,我们也会轮番对他提出一些在他看来同样幼稚可笑的问题。除去一些客套话必要的解释和喝水聊天休息空隙,根据录音,就是一份很不错的采访稿,尤其是让当事人在尘埃落定之后,十分冷静地对自己的一生经历的大事进行总结,就有些难能可贵了。

  我方:“吹捧地我们知道,天官先生在宜昌留下了无数的传奇故事,当然最著名的就是县官老爷的那个上联东山和尚送西瓜,些许礼物被年幼的先生您对出了绝妙的下联:南海菩萨拜北斗,天大人情。至今仍脍炙人口!”

  王篆:“不以为然地除了文字对仗有些工整,辞意也有些不亢不卑很有分寸,其实没什么值得夸耀的,不过就是黄口幼齿随口应答罢了。”

  我方:“坚持地至少在宜昌范围内还无人出其右!至少因为得到知县老爷的赏识,能够进入当时宜昌城资质最为雄厚的墨池书院读书求学,得到名师指点!”

  王篆:“浅笑地言之有理。”

  我方:“诱导性地天官先生的人生得意起源于自己的天赋,崛起莫过于得到太岳张居正先生的赏识,人生失意也莫过于受首辅大人之牵累,如果现在给您一个重来一次的机会,先生会如何选择?”

  王篆:“很快地要知道人生不是由自己选择的,而是上天安排的!当有一个进步或者崛起的机会出现在自己眼前,是选择无视还是牢牢把握,不过就是人生态度而已。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领略过高处不胜寒,也知道门可罗雀之滋味,此生跌宕起伏宦海浮沉,自感活得完美,要知道人生并非只有成功才算完美,现今社会不也喊出人生难得几回搏吗?那本来就是不二法门!”

  我方:“朗读似的中国历史上不乏有起自平民而荣登宝座的皇帝,但却少有出身寒微而力挽狂澜的宰相,张居正从一介秀才举人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从一个普通平民中崛起,荣登首辅之位后,摄政十年,推行改革。一面整饬吏治,刷新颓风一面革新税赋,梳理财政。拯救大明王朝将倾之厦,把以早有颓势朝纲混乱的内阁重新组建,形成太后首辅太监三足鼎立的团结格局,才使得他所在的万历时期成为了大明王朝最为富庶,也最为雄心勃勃的时代。不知天官先生如何评价曾经的恩师?”

  王篆:“依然浅笑地你已经说得很好,不必赘言。”

  我方:“坚持地人们赞扬张居正是起衰振隳的救时宰相,还将他与商鞅王安石并称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中期与后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也表明他是一位可以临危制变的大政治家。其主事时声显赫,炙手可热,圣眷优渥,无与伦比,但隆葬归天之际,即遭人非议之时,结果家产尽抄,爵封皆夺,祸连八旬老母,罪及子孙,连天官先生与他的所有追随者均被打入冷宫。子美张居正先生的生前身后毁誉之悬殊,除了足见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令后人扼腕叹息之外,天官先生有何高见?”

  王篆:“一脸严肃地商鞅被五马分尸,王安石被活活气死,首辅大人没有被掘坟鞭尸就已经谢天谢地了。看过无数史学家之评论,多数不是人云皆云不痛不痒,只有一人说出利害:大明王朝不是万历葬送的,而是辅台大人自己葬送的,因为大人本是国师,所授教育完全失败,培养出一匹白眼狼,这才是关键!”

  这样的结论无疑就是惊世骇俗!

  作者闲话: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