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中书街(135)第1/1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回眸中书街

  一三五谭家小屋

  那栋小楼是属于谭家的,据谭家的那个红脸庞大嗓门一头花白头发很粗犷,也很有男子汉风度的老爷子在世的时候经常说,他们世代就居住在宜昌城里,也就是真正的宜昌老人宜昌话:土著。

  翻了一下谭姓的溯源,既有源于姒姓之说,也有源于姬姓之说既有源于瑶族之说,也有源于蒙古族之说既有源于景颇族之说,还有源于满族之说。不过,谭姓第一次以史料的形式出现在宜昌,是三国志魏书里记载的,曹氏魏明帝年间公元年,当时孙氏吴国的夷陵宜昌的守将是安北将军谭正。

  而在有关湖北谭氏的家谱上,秭归谭氏始祖谭金,“湖广填四川”时自江西抚州府临川县迁来,子孙后来散居秭归宜昌等市县。这应该是宜昌谭姓最大的族群而沿着清江而上沿线分布的土家谭氏,是明洪武年间迁自宜都还有宣恩的谭氏,祖居江西洪州府,北宋元丰三年公元年始迁祖谭忠以平蛮功迁居宣恩,子孙散居在宣恩荆门宜昌和安徽阜阳等地。

  无意中看到湖南茶陵谭氏的白石谭氏九修族谱记载:“始祖建南公后裔次周公子孙早年远徙湖北宜昌府东湖县据白石谭氏老谱记载其先辈墓地如下:湖北宜昌府东湖县河西铺,地名:简家卫浩简家冲柴家冲男:大字辈湖北宜昌府东湖县北乡离城里咸池铺,地名:黄家场黄黎树。男:绪字辈湖北宜昌府东湖县,地名北乡金家堤蒋家冲。”

  以上所说的北乡黄家场,就是如今的夷陵区黄花场,而金家堤蒋家冲,就在如今的夜明珠到虾子沟一带,而河西的简家冲柴家冲自然是点军区,就是不知道具体方位,在宜昌往事群中,有一叫“忘不了”的网友告诉我,就在黄家棚村南。据说,清末民初的时候,湖南茶陵老家还曾经来过人对宜昌这里的族人进行过查询,以编入族谱,可就是如今时过境迁,连地名都变得面目全非了。

  宜昌与谭氏最大的相关无疑就是江南岸的谭家河,虽然仅仅只是一江之隔,可隔山容易隔水难,一直都是宜昌的蔬菜基地的艾家乡谭家河村直到年才划入城区,而且是因为那里有了由于三线建设从上海搬来的大型国企红旗电缆厂。不说红缆对谭家河所做出的贡献,就说当时往来于谭家河码头的轮渡线路就叫人肃然起敬:谭家河就有村办的人渡线路一条谭家河红缆码头,红缆厂的班轮专用有清江号趸船一个宜都宜昌班轮红缆厂的人渡线路一条红缆厂区红缆码头红缆厂汽渡线路一条红缆厂区宝塔河红缆专用汽渡渡口人渡线路一条艾家乡红缆码头伍家岗人渡线路一条艾家乡白沙路伍家岗汽渡线路一条艾家乡热电厂渡口。

  除此之外,谭家河的人还可以乘坐红光港机的人渡红缆红光,然后转乘宜昌人渡红光大公桥,进城回家都是很方便的。不过随着夷陵江大桥的建成,江南的人渡和汽渡都相继消亡,一趟路公交从谭家河社区站始发,经过谭家河二组红旗电缆厂红光港机厂五龙北山坡世纪花园国际大酒店一马路市政府站,不过半小时,就可以到达市中心繁华闹市的夷陵饭店,自然方便快捷。不过就是晚上没有公交车,那也没什么,我有一个住在红缆厂的朋友,有天晚上在我家打麻将误了车,子夜时分打一电话,就有面包车在市府门口静候,包接包送,不过车费是元。

  不知道我在这里提到的那个住在学院街与中书街的拐角处的谭家究竟来源哪里,位于学院街与中书街交汇处的那栋小楼的宅基地在明清两代和民国的时候是属于谁的,反正抗战期间,宜昌沦陷,日本人先是将宜昌烧成一片火海,后又将老城区划为难民区,剩下的建筑几乎都是断壁残垣同时还有几万宜昌人出外逃难,后来光复以后,陆续回来的人要么发现家里什么都没有了,要么就干脆没回来,抗战八年,也是沧桑巨变。

  反正位于中书街与学院街口那栋房的宅基地在解放前就已经属于谭家了。谭家老爷子耳朵不太灵光,所以说话总是大嗓门。那个干了一辈子的老泥瓦匠喝了一点酒,就会很有精神的和我讲他的那栋小楼的来历。最开始是一座木板房:“家里穷,买得起原木柱子八字梁木屋架,却买不起墙板和檩条,只好先用竹席当墙,上面抹上泥巴。”他接着说:“后来有一年发大水,川江冲来不少木料,就买了些便宜货,这才有了最开始的板壁房。”

  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联通四新路与四新横路的富裕街与富裕横街上几乎还全都是那种茅草顶或者青瓦顶的板壁房和土墙房。

  作者闲话: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