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中书街(133)第1/1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回眸中书街

  一三三回到宜昌

  从余冰的个人简历上可以得知,当他随同红军第二方面军抵达陕北以后,曾经担任军委总政务处的指导员。当年,为了打破敌人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毛主席一边号召“发愤图强自力更生精兵简政”,一边抽调后勤人员在延安开展大生产运动,要求第一年达到自给,第二年做到耕二余一交公粮。余冰就带领机关抽调出来的一批警卫员饲养员及年老体弱的同志,到延安东南方的南泥湾开荒种地。

  在他的回忆录里,可以想像到当年的条件之恶劣,以及边区官兵参加大生产的风采:“刚到那里时,住的是树枝搭的棚,遇到下雨,人都被淋得透湿。吃粮食要组织人到百里以外的地方去背,往返要四五天的时间,有时接济不上,就得吃稀饭和野生植物。生活虽苦,但是我们还是坚持晴天开荒,雨天伐木白天生产,夜间打猎春夏开荒种地,秋冬砍柴烧炭。我受伤的左肩膀并未痊愈,劳动时也和大家一起干,一只手用锄头除草。经过我们的辛勤劳动,完成了组织交给我们耕二余一的任务,做到猪羊满圈,牛马成群,粮食满仓,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力的物质条件。”

  虽然余冰是个老红军老革命,可苦于就是没文化,加上身上伤痕累累,又有些伤残,抗战胜利后,余冰就被送进中央党校学习,年又受中央组织部指定,从党校的学生中组织一支干部队伍到上海进行地下工作,于是,余冰作为队,带领三十多名干部,五月初离开延安,经过山西的一些地区穿过敌人的封锁线,越过太岳山跨过太行山,经河北的一些县市进入山东,历时近两个月,途跋涉二千里,终于到达山东临沂。

  年是民国三十五年,那个时候正是二战结束抗战胜利,国共开始进行协商合作,准备二战后如何组建政府等问题。可是在谈判桌外,国共双方都在积极调兵遣将抓紧进行战略部署。月日,中共下令出关的共军在苏军撤出后必须迅速占领东北的城市月日,国军集中优势兵力开始进攻中原解放区,国共内战由此展开。

  当时的蒋委员有万美式装备的正规军,还基本平定了各派军阀之争,加上滔滔不绝的美元,可谓兵强马壮。可就是万万没想到,毛润之一介书生居然能运筹于帷幄之中,决战于千里之外,更没想到,那些由解放了的农民组成的共军在政治思想工作的鼓舞下会变得所向无敌,不到三年时间,当年的不可一世就居然变成一只丧家之犬。

  在解放战争中,余冰组织医务人员开赴前线,接连参加了莱芜孟良崮济南淮海渡口等战役,又随百万雄师过大江,参加了解放福州泉州厦门等地的战斗,后调任福建省军区军械处政委。本章开头的那张照片就是时任军械处政委的余冰。然而,这位爬过雪山走过草地,在征途中负过三次重伤,一支胳膊成了残废的老红军,年因病情越来越严重,才不得不由组织安排离职到南京休养。

  年退伍转业,是余冰主动要求安排到离自己故乡不远的宜昌市的。先后担任过市社会福利院名誉院,市民兵师副政委从年起当选宜昌市政协副主席,是一个经历第三至第七届近年的市政协老领导。在这年当中,他不仅在政协会议上不止一次的向委员们讲述过战争经历,并无数次的深入学校街道部队企业和农村讲述有关征的故事,宣传征精神,深受人民群众的崇敬与爱戴。

  对于宜昌而言,余冰就是一个老革命老红军的标志,和当年的老红军亢宏才老干部邢郑民开明人士冯锦卿一样,身披副主席的头衔,都是市政协的脸面,也是拿得出手的荣耀。比如,年月,当时的总书记胡耀邦视察宜昌期间,就曾经与他延安期间的老战友余冰会见并合影同年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廖汉生视察宜昌期间,也与他任师政委征时的警卫员余冰会见并亲切交谈。

  不过,余冰最后的三十多年,除了开会和做报告,更多的时候是待在中书街西口靠献福路的那座小院里。小院不大,一点也不显山露水的,平日里很少敞开院门,那个为革命流血流汗不流泪的老红军就默默的生活在那个不大的空间里。中书街是我年轻的时候隔三岔五就会经过的地方,偶尔也会和偶尔出门的余冰碰面,就会很崇敬的打个招呼,我们之间没有任何交集,他也不认识我,即便我当时的工作之处距离余冰家不过百米,也是中书街的熟人,余冰却只是一个深居简出的老人,随口答一声“嗯”,就各走各的路了。

  作者闲话: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