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地标磨基山(4)第1/1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宜昌地标磨基山

  虽然有葛洪炼丹郭璞结庐袁崧揽胜这三大优势,但磨基山很久以来都不是宜昌的名胜古迹却是事实,这一点可以从历史文献中可以得到证实。据清同治五年公元年宜昌府志&;东湖八景记载,当时评选出的“宜昌八景”是:东山图画西陵形胜雅台明月灵洞仙湫三游雨霁五陇烟收赤矶钓亭黄牛棹歌。磨基山根本不在此列。

  描写宜昌形胜的诗词和文章古往今来不胜枚举,可是直接讴歌江南磨基山的却寥寥无几,花了老大的力气和时间,才找到明朝何璋的一首九日登葛道山:“天马崔嵬霁雾开,崚嶒笔架小蓬莱。三游云涌千峰合,五陇烟收万壑哀。楚水晴光摇剑戟,西陵树色隐楼召。安期寂寞瀛洲远,谁驾飞鸿海上来。”诗中不过就是想念远方家乡家人的意思,与王维的那首脍炙人口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异曲同工之妙。

  明清时期的宜昌人出城游玩,最喜欢去的莫过于西郊下牢溪边的三游洞和城东大梁子山也就是现在的东山上的东山寺,于是有不少文人墨客的诗词中也间接地留下了磨基山的影子。比如清朝王述堂的东山图画里就有“禅林高耸郭门东,隔岸层峰插碧空。”马毓桂的东山寺步壁上诸公原韵也有“贪坐上方归且缓,晚霞晴拥对门山。”还有宜昌的地名十字歌里也提到:“喻家垭,磨基山,乱石滩里难行船。”

  不过,不管是那位道士葛洪曾经在磨基山炼过丹,那位风水大师郭璞曾经在山上结庐修过行,那位太守袁崧曾经爬到山上揽过胜,可是宜昌人始终对这座隔江相对的磨基山怀有一种天生的恐惧,也许是学道中落,或者是文人式微,这座山的名称莫名其妙的就由葛道山郭道山金山最后变成那个土得掉渣的磨基山不管是那座与宜昌中心城区隔江相对的磨基山如何庄严和华丽,可是山上面那个裸露的如同一只独眼似的面对城区的山壁却始终使人心存畏惧,也使人忐忑不安,久而久之,那个当之无愧的磨基山就成了不祥之兆。

  我能找到的对于磨基山的最早的文字描叙依然来自于曾经担任过宜昌海关署税务司的英国人李约德所写的那部篇大论的宜昌十年报告译者周勇将其标题改为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宜昌。他在地理位置与市政建设一节中写道:“江对岸轮廓鲜明,景色别致。沿江是金字塔形的山丘,陡直的峭壁,高到英尺不等,为远处一群延伸到地平线的高山所衬托。”将一份公文报告写得这样如同一幅中国画,也是绝无仅有的。

  而那个美国旅行家盖洛写于年的扬子江上的美国人:从上海经华中到缅甸的旅行记录一书中,则记录了他在年圣诞节的前一天乘坐有三层甲板的江和号轮船到达宜昌,受到地方官员的热情款待并听说了有关磨基山的传说的经过:“宜昌对岸那金字塔似的大山,十分壮丽,据说那里住着些邪恶的精灵,为了以往的恩恩怨怨,会越过大河,伤害这座城市,并破坏这里的商业活动。为了镇住那些邪恶的妖怪,抵消它们的不良影响,富商们联合达官贵人,捐赠了大笔款项,在东山上修建了一座三层寺庙。这座寺庙面对着金字塔似的大山,当恶鬼蹦出来时,就会将它们截住,扔向水里去。”

  于是,通过一个老外的镜头和文字,我们看到了一百多年前的宜昌城区的城市建筑文物古迹宗教以及人物,也看见了照片上站在宜昌知府衙门的那个身穿羊皮大衣的盖洛以及他所使用的滑竿。在这里,盖洛以他手中的相机,给我们留下了东山寺和磨基山的影像资料,也以扼要的文字,为我们廓清了东山寺和磨基山之间那种神秘的联系。

  作者闲话: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