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地标磨基山(2)第1/1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宜昌地标磨基山

  湖广通志记载,那位东晋道教领袖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公元年不仅上过磨基山,还在那座山上冶炼过仙丹。这位自号抱朴子世称小仙翁的道士在肘后方一书中最早观察和记载了天行发斑疮天花,而他的另一本丹书抱朴子则不仅具体地论述神仙方药养生延年禳邪却祸的方式,也将神仙道教理论与儒家纲常名教相联系,开创了融合儒道两家哲学思想体系之先河。遥想当年,这位道士就在那座山上一边潜行修行炼丹,一边著书讲学,也是虔诚的很,所以那座山才会叫做葛道山。

  葛洪是一个怪人,因为对修行炼丹着了迷,友人力荐他出来当官,居然坚持不去上任后因生活所迫,虽然不得不步入官场,可是闻知交趾出产丹砂,就自行请求出任那个地方的官员经皇帝允准后,南行赴任途经广州,听说罗浮山有神仙洞府之称,相传秦代安期生就是在此山服食九节菖蒲而羽化升天,就决定中止赴任的行程,从此隐居于罗浮山。连上级推荐他为东莞太守,葛洪也坚辞不就。所以说,有志者事竟成。

  那位花了年的时间研究和注解了尔雅的郭璞公元年年不仅是两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训诂学家,也不仅与王隐共同编撰了晋史,还写出了葬经这样的风水名著。这位风水先生好古文奇字,精天文历算卜筮,擅诗赋,不仅是游仙诗的祖师,还承袭了道教的术数学,是两晋时期最著名的方术士。据说他与桓彝是好朋友,曾告诫桓彝:你来我这里,别的房间都可随意出入,但千万不要入厕中找我,不然,主客都有灾难。后来有一次桓彝醉中到郭璞家找他,正好郭璞就在厕中,见郭璞赤着身体,披着头发,口衔宝剑正在设祭。郭璞一见他就大惊说:我经常嘱咐你不要到这里来,你偏偏要来。不但害了我,你自己也难免其害。这也是天意,我能怪谁呢?郭璞最终死于王敦之祸,桓彝也死于苏峻之乱。

  传说这位既是文学家和训诂学家,又是道学术数大师和游仙诗的祖师,还是中国风水学鼻祖的郭璞是个天才,而他的主要著作几乎都出自于他旅居宜昌尔雅台的时候所写的,披星戴月日以继夜,所以他与这座城市有很大的关联因为发现宜昌的风水不好,所以郭璞就从中州运土来筑成尔雅台,试图改变这座城市五行缺土的状态因为感觉对岸江南的五龙山阻碍了宜昌读书人的仕途,就修建了天然塔,期待以此镇邪,所以他与这座城市的风水有关因为想找个清净之处好好读书,索性渡江跑到磨基山伐木结庐,经常独自坐在木屋里读书,思考问题,自得其乐,也就与那座宜昌地标的大山有关,所以,磨基山曾经又叫郭道山。

  多年前,那个东晋时期的袁崧公元?年也许就是我国的第一个旅行家,过了一千年以后,这个世上才有了那个著名的走遍神州的徐霞客。袁崧那个先生博学有文章,担任过吴郡今江苏苏州太守的他是个文人,擅音乐,据说放歌一曲行路难,听者无不落泪,与当时的羊昙之唱乐桓伊之挽歌,并称三绝。

  那个文人曾经在江沿线这一带考察过山川形貌,在宜昌写下了对古代文坛颇有影响的那篇宜都记,被文学大师钱钟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我国最早独立成篇的山水记。因为宜都记原著已失传,所以原文有好几种版本。其中说到磨基山的就有两种,其一是:对西陵南岸有山,其峰孤秀。人自山南上至,俯瞰大江,如萦带,视舟如凫雁。大江清浊分流,其水十丈见底,视鱼游如乘空。浅处多五石。另一种是:西陵江南岸有山孤秀,从江中仰望,壁立峻絶。人自山南上至其岭,岭容十许人,四面望诸山,畧尽其势,俯临大江如萦带焉,视舟船如鳬鴈矣。也就是大同小异。

  不管怎么说,葛洪炼丹郭璞结庐袁崧揽胜就成为了磨基山成名的骄傲之处。

  作者闲话: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