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寒潮与宜昌气象台(3)第1/1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世纪寒潮与宜昌气象台

  宜昌有个很独特的地名:气象台小区,那自然就是因为气象台而得名。不过在还没有气象台之前,那里仅仅只是一个荒无人烟出了农田堰塘,就是蒿草疯的小土坡。然而在多年以前,那里却是六一书院所在地。

  民国的宜昌县志初稿中记载,六一书院兴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地址在城东门外一里的珍珠岭下,创建者是李一迪。“李一迪,茂名人,嘉靖己丑年年知夷陵宜昌原名之一事,爱民好士,置六一书院于城东祀欧阳修,俾后学知所师承”。约年后,继任夷陵知州的四川内江人姚宗尧字剑南曾在六一书院里立碑并撰文示教。于是,珍珠岭下文风大盛,书声琅琅,就有了王篆王天官刘一儒等宜昌籍的知名学者脱颖而出。

  不过自明崇祯六年年开始到清康熙十九年年之间,宜昌因为地处川鄂咽喉要地,战乱连年,先后有李自成张献忠李来亨等农民起义,以及吴三桂叛军来犯,地处宜昌古城近郊的六一书院的房屋及四周的楼舍均毁于战火。直到清康熙五十二年年,担任夷陵知州的顺天大兴人宗思圣才开始了对六一书院的重建。

  宗思圣主持重建的六一书院已经不再是现在的气象台小区的位置,而是挪到了当时东湖县宜昌原名之一古城的东门外的四贤街。据东湖县志记载,四贤街的得名是曾经先后游历过三游洞并留下墨宝碑刻的欧阳修苏轼苏辙黄庭坚四贤。其位置就在现在的市三峡艺术高中与市二医院附近。不过规模缩小了很多,不过就是占地一二亩,凿一方形的石砌池塘,有讲堂座,种些花草树木,建一座楼阁为四贤堂而已。

  同样是因为战乱不止,六一书院重建后屡遭战争破坏,可是宜昌人办学的愿望还是很迫切的,又先后于清乾隆五十四年年嘉庆十七年年以及道光年间,都有地方官坤发起募捐,对已被破坏损毁的六一书院进行补修。不过,到了咸丰四年年后,宜昌又经历了两次战乱,六一书院原来的那种“聚英髦弦诵其中”“邑中多士讲贾有所”的情景就已经看不到了。

  到了清光绪三十年年,东湖县知县熊宾奉省令按年前在北京由朝廷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在东湖和府属各县撤书院建学堂。熊宾所撰写的创设东湖高等小学堂碑记坦言:“东湖本属山区,民气朴陋。旧有六一书院,在东门外,仅斋舍十余间。其余左右昨地,草木丛集,荒凉不堪,唯去城市稍远,无嚣尘气,可备学舍之用。”还向拥有这个区域土地所有权的闽福建帮商人“打秋风”,让他们将书院西北侧外的一大块空地捐赠给了学堂。于是,书院的范围就此扩大了两三倍,大门外形成了一条石板街,并和东门外正街以及气象台巷衔接起来,成了通往东山茶庵的一条交通要道。于是,不知不觉又和气象台小区联系起来了。

  不管是清光绪三十年年春天,在六一书院旧址上兴办的高等小学堂正式开学,还是年辛亥革命成功,原设于六一书院的东湖县官办高等小学堂,于年起改名为宜昌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再几经变更,到年奉令更名为湖北省立宜昌乡村师范学校。可是在年月的日机对宜昌狂轰滥炸的空袭中,宜昌乡师校园内多处中弹,还是毁于一旦。

  不过值得提醒的是,现在的西陵区气象台小区入口处,便是当年宜昌乡村师范学校的校园所在地。

  作者闲话: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