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第1/1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印象宜昌上

  我在宜昌印象里面说:“喝着运河的水,吃着鸦雀岭的米,铺着猇亭的棉絮,尝着西坝的肥头鱼买着十里红的蔬菜,看着夷陵大道改造刷黑,听着滨江公园跳巴山舞的音乐,说着二马路的话住过刘家大堰的房子,站在一栋近百米高由四座塔楼组成的大厦的转换层的球场边看风生水起每天从夷陵广场穿过,到伍家岗走亲戚,到小溪塔看中华鲟,东山开发区当然常来常往,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楼的弧形玻璃窗前看着窗下灯火辉煌的东山大道走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我就是宜昌人,一个地地道道的宜昌人。“

  作为一个宜昌人,当然会知道宜昌的这座老城是由原来的一座城堡后来的环城南路环城东路环城北路所环绕的也当然知道随着宜昌开埠,城区的范围就扩大到一马路二马路去了,到了抗战宜昌大撤退的时候,大公桥一带就成了交通枢纽到了激情燃烧的年代,城区的范围就扩大到原来的东方红西陵公社和解放公社所属的区域葛洲坝的建设,不仅使宜昌人口翻番,也使得城区的范围拉到伍家岗去了现在为了实现大城梦在城市化的推动下,为了加快建设特大城市,城区范围就变成了膨胀的气球,东西南北全面开花了。

  宜昌官方将现在中心城区的范围定位在上起石子岭下到伍家岗,南北被东山大道沿江大道合围的那个大的区域不过在宜昌人的心目中,中心城区的范围不过就是由西陵二路夷陵大道胜利三路之间的那个范围,不过就是闹热的商业区。这就是一个喜欢掺水喜欢做大做强,而另一个却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之间的差距,这就是宜昌人和外来领导之间的区别。

  有很多事情就是由于一个极其偶然的因素所造成的,就和笔者在自己的那本宜昌印象的后面承认的那样:“最开始我并不想写这样一部宏大的宜昌印象系列,就是偶尔翻翻原来的历史资料,看看网络上的一些文章,认为有趣有益,或者有疑义有共鸣的就决定写点豆腐干似的散文杂感和一些考证,仅此而已。赶着写了一篇开埠以后就有些愈发不可收拾,就不得不专门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日以继夜废寝忘食,在这个炎热的盛夏里足不出户,就呆在这台电脑的屏幕前,一个字一个字的完成了这一部宜昌印象。“

  这次也是同样如此,国庆节期间,十分悠闲地到市政府大院给王老爷子的那些花草浇水的时候,路过邮政巷,看见一对新人在那里拍外景,就对那条自己不知走过多少次的小巷有了些兴趣,就写了一篇幽幽邮政巷,就有了一些幽古之情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跑到老城区的那些老街小巷里面转了一大圈,回来就写了一篇穿过宜昌老城,这一次的穿越不打紧,就再也穿不回来了,根本打不住,就不得不咬紧牙关一鼓作气又写了一篇我爱南正街,所以就决定把自己已经写过的和还没有写的那些关于宜昌的文字都放在这本印象宜昌里。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