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白(24)第1/1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红与白

  二十四吹鼓手

  宜昌周边农村的丧礼中当然更能显现热闹场面的,莫过于用“锣鼓家业宜昌话中的家什”来渲染气氛,其实中心城区也有。现在的葛洲坝区域,那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建的住宅区里,经常会传出那种“咚锵咚锵”的锣鼓声,一听便知这里有人办丧事,在“打家业宜昌话吹吹打打”。更有甚者,在伍家岗五一广场处,乘车经过的时候,经常有一些老人就坐在东山大道八一路与桔城路的三岔路口敲锣打鼓,听着就是葬礼的那种声调,就不知为什么没人管?那里可是宜昌东大门!

  办丧事,丧家至少要请两班锣鼓家业,但各方亲戚和通家之好也会自己出钱去请,所以累计到丧家的五六个锣鼓家业班子还是有的,再多了就是宜昌话说的“人多不吃饮食。”那些锣鼓家业班子少则三人,多则八人,只是全套锣鼓家业应该有八样:打击乐六种是边鼓锣鼓钹马锣勾锣,再加上两支吹奏唢呐。

  这些班子中各有各的分工。一种是“迎台班子”,这个班子只有三个人,一人打鼓兼职还要打小钹木鱼,另两人吹唢呐当然也会拉二胡吹笛子。他们的任务就是迎客,凡来的是男客就吹唢呐,是女客就吹笛子或拉二胡开席上菜也得吹吹打打第二种是“坐堂班子”,承担整个葬礼期间在丧家的所有仪式的伴奏,收入颇丰,但任务也最重第三种是“走路班子”,顾名思义,就是承担送葬安葬全过程的吹奏和敲打,当然八个人一个也不能少。

  迎台班子只是白天值班,晚上丧家要在左邻右舍的家里给这三位师傅找睡觉休息的地方走路班子只需要出殡前夜才来,与那些抬重的打井的人同时进丧家。吹吹打打先进灵堂环绕着那具棺材正转三圈反转三圈,表示自己是来送行凡是丧家戴着孝的孝子贤孙都要跟在乐队的后面绕圈,表示对这些师傅的回拜。因为这些班子明天要送葬上山,所以也要安排食宿。

  顾名思义,“坐堂班子”就是坐在灵堂里的锣鼓家业班子,坐堂班子除了迎来送往不用管,葬礼的几乎所有场合的渲染气氛聚集人气全靠他们吹吹打打,任务之一就是“做法事”“摆道场”的时候吹吹打打。在出殡的前夜,吃过晚饭后,道士或者专业人士就要开始“做法事”“摆道场”,坐堂班子的领班就会在灵堂外的场坝上,用椅子或者板凳摆阵,再令丧家的孝男子跪在灵堂之前,随着“细乐一章笛子一曲”“弦乐一段二胡吹奏”,锣鼓钹等打击乐分别演奏一番然后,领班在前,班子在后,孝子贤孙紧跟乐队在灵堂内正正反反的绕着棺材转,然后出了灵堂又进去,这样进进出出,反复很多次。

  每当进入那些用椅子和板凳排列的“阵”中,锣鼓家业领班的都将移动一次椅子或板凳,使之形成“上大人”或“升天”等字样。在此过程中,丧家既要燃鞭放炮,又要焚香烧纸,还要拿烟拿酒和现金答谢人家。这样的“做法事”“摆道场”就是宣布守灵开始,还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来悼念亡人,并祝愿亡人早日升天。

  当然在守灵宜昌话又称“守夜”和“悠时慢慢消磨时间”的过程中,坐堂班子还要每隔半小时依次秦乐,由本家的宗伯先生引领着所有的孝子贤孙围绕着灵柩进行“悠时”一遍又一遍的以示悼念,所以,坐堂班子是任重而道远的。中国人很朴实,也很会衡量价值,知道费时最久任务最重付出最多的才应该得到最丰厚的报酬。

  作者闲话: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