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南下(36)第1/1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一路南下

  三十六关于我父亲

  河北人论文不及北京上海人武不及山东东北人经商不如广东江浙人种田也没有四川湖北人那样勤劳能干。可是河北人老实忠厚,不像东北人那样土气,不像山东人那样大气,也不像北京人那样傲气河北人待人热情遇到有难的,拔刀相助者有之出手相助者有之河北人很谦逊,深得中庸之道之奥妙,也懂得韬光养晦的重要,加上那副老实木讷的面孔,本来就会使人把他们当作土包子。我父亲就是河北人。

  没有谁不知道“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这是因为抗日战争卢沟桥事变之后,保定的官员和军队曾经一拨一拨成建制的投向日本人的怀抱,变成汉奸的,其实这与当时国民政府“保存实力”“曲线救国”的国策有关。其实,保定人宁折不弯的英雄气概十分明显。从众所周知的荆轲刺秦王,保定易县的易水河畔,高渐离送别刺客荆轲击筑所吟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被后世总结为“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还有代表国人脊梁的狼牙山五壮士更是美名远扬。我父亲波澜壮阔的一生也证明了这一点。

  而易县人就是典型的中国人,个性特征总体来说就是:勇敢好斗恋家倔强吃软不吃硬,还有那北方人普遍的保守。易县人会吃爱吃,还喜欢自己动手做几样小菜,比那些只说不做或者只做不说的强多了。尤其是恋家情结,一般的易县人都不愿意离家太远,但是能够走远的就没有混得太差的都是好样的。我父亲就是其中之一!

  父亲王维顺是河北易县紫荆关大盘石村人,身上自然就有了河北人的坚忍不拔保定人的忠厚老实易县人的恋家情结,还有王家人办事严谨对人真诚的特点。父亲喜欢不厌其烦的对我们讲故乡之好:站在家门口,身后就是巍巍的太行山面前就是那条奔腾的拒马河,村口一棵老槐树,除了有七兄弟,家里还有几亩地,所以土改划成分时被定为上中农,后来,他有些苦笑的说过:“要是放在宜昌,充其量也就是贫小中农。”

  因为刚满岁,因为又是村干部,而且又有文化,自然是南下干部的不二人选。因为家里虽然已经有一个孩子参军入伍,可是听说南下可以当干部,虽然再送走一个孩子,家里就只剩下我六叔了,我的爷爷思前想后,还是很开明的:一个当兵一个当干部一个在家务农,也就在最后让我父亲走了。可是却不曾想到,当兵的那一个我的二伯死在了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当干部的这一个我的父亲虽然在外面很风光,可是解放后仅仅只回去过两次。一次是到北京开会,顺便回家看看父母,第二次是千里奔丧。

  父亲一生跌宕起伏,岁离家,岁当乡,岁当法院院,结果在“反右”中被打倒,当了东山果园的一名马夫平反后再度崛起,成了人委市政府的副主任“文革”期间再次被打倒,复出后干过铁路民兵团团交通局和工业局局,也当过革委会副主任副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期担任市政法委书记,似乎一方面说明父亲的确是有不少过人之处,同时也印证了出外的易县人都是好样的。

  父亲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我二伯在朝鲜战场上牺牲以后,家里只剩下二嫂和我的景山哥,我父亲从此负担起我景山哥的全部生活费和所有的学费,即便是有段时间,自己家里的经济条件也不太好,父亲也雷打不动的嘱咐我母亲按时每月把款汇出去。很多年以后,景山哥对我说过:“村里的人都说,如果没有我四叔我父亲家里大排行老四的支持,就没有我的现在。”

  我父亲也是一个很执着的人,对党和他所信仰的事业忠心耿耿,对他所爱的人始终不渝。和我母亲相亲相爱了一辈子,尤其是我母亲患病卧床的最后十年来,我父亲对我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整个政府大院的人没有一个不赞叹的。到了年老体迈的时候,我母亲似乎成了我父亲的一个精神支柱,一直在为我母亲努力的活着。等到母亲撒手人寰,他也似乎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和一个在我家工作过十年的一个阿姨所说的那样:“你爸爸是跟着你妈妈去了。”

  那个南下的易县紫荆关大盘石村人就是这样执着的人。

  作者闲话: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