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南下(24)第1/1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一路南下

  二十四一封家书

  “父母大人在上:见字如面。

  自随大军南下,几经周折,已顺利抵达湖北。一路平安,衣食住行均好,请勿惦念。因工作繁忙,久未向两位大人报平安,望谅。”

  这是王维顺离开家以后给自己家里写的第一封信。刚开始南下的时候是一路行军,也是为了保密,组织上规定不准写后来到了襄西东巩,虽然算是安顿下来,可不是忙着发动群众,开展工作,就是在枕枪而眠,躲避敌人多次的反扑不是在拼命保护胜利果实,就是在带着担架队支前,加上身为一乡之,有很多的琐事需要处理,上级的命令要执行,下级的问题要解决,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同时也因为几次遭遇险境,性命都差点保不住,虽然早就想给家里写信,可是几经犹豫,就没有了写信的勇气。

  现在是年月,进关南下的四野集中了兵团的军军军并配属兵团的军,加上湖北军区独师独师和宜昌军分区个独立团共万人,在兵团司令员程子华的统一指挥下打响了宜昌沙市战役。驻守在这一线的宋希濂指挥的国军一触即溃,正在向宜昌方向逃窜,宜昌的解放指日可待。正在当阳集训的宜昌领导在集中学习的间隙也会给同志们放几天假,让大家休息一下,他就再一次想起了给家里写封信。

  “久不通函,至以为念。虽然身在南方,经常劳顿奔波,然父母音容笑颜仍历历在目,伯伯叔叔的殷切希望仍牢记在心,兄弟之间深情厚意仍感莫能言紫荆关拒马河大盘石村的点点滴滴仍故园念切,梦寐神驰。”

  这话写的是王维顺的真情实感。冬天在东巩的大山深处,潮冷之中可以看见近处山民们用石头砌成的房子,远山上那白雪和松树一起构成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可是他是北方人,他更适应家乡的那种干冷干冷的环境,就会思念家乡那漫天飞舞的白雪,雪后初晴冬日的光柱透过村口的大槐树洒在地上的那种美丽风在淡淡吹送,拒马河上升腾起幽淡的雾气,远远的看见在初升的阳光照射下,太行山的轮廓勾勒出坦荡柔和与缓慢坚毅,展示出亘古的宁静与庄严。

  “孩儿身在异乡,虽为工作所累,虽有思乡之情,仍记父亲之教诲,自己是王家子孙,天涯海角,定要站得直立得稳虽时有奔波,母亲所纳布鞋仍在脚上,孩儿记得殷切期望虽有水土不服,大伯送之乡土可解之,不必担忧我与二哥均在外,六弟家中辛苦不可忘记。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为了建设新中国,只得抛亲离家,每思于此,总是不禁涕然!”

  这也是一句实话实说。

  想起了在家的时候,因为小时候体弱多病,母亲经常把自己的这个孩子单独叫到一边,偷偷将一些她认为的好东西塞到他的嘴里即使家贫如洗,还经常带着他到处求医问药,到处求神拜佛,有时候走夜路回家,母亲总是折一个桃枝,让他这个王家老四走在前面边走边舞,说是可以辟邪驱鬼。

  想起了在家的时候,自己虽然既不是家中老大又不是家中老幺,就是因为他的身体比其他的弟兄差一些,父亲就决定让他去读书,从私塾开始,一直到小学堂,卖田卖地也要供他读中学,先是紫荆关,再是易县城关先是儿童团,再是青救会干事先是在村上再就是在乡里,到最后,王家老四就成为了大盘石村第一个南下干部。

  “鸿雁传信,千里咫尺,海天在望,不尽依依。正值炎暑日蒸,父母千万珍重,孩儿不能在身边照料,还乞六弟尽力代办,不胜感荷!冒味唐突干请,惟望幸许。随信附寄汇款若干,实行包干制,仅有一点微不足道之津贴,望亲人勿怪。即将随军继续南下,此信无需回复,待安顿好后再给家中通信地址,勿念。

  儿:维顺叩首

  民国三十八年七月于湖北当阳”

  作者闲话: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