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南下(14)第1/1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一路南下

  十三襄西

  襄西得名于那条的汉水,汉水流经襄阳以下一直到汉阳汇入江都被俗称为襄河。襄西指的就是汉水以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按照行政区划,就是以荆门当阳远安为中心,包括钟祥的河西地区,南漳宜城保康南部宜昌东部宜都枝江江北地区和江陵西北部,面积约两万三千平方公里,人口两百多万的这片区域。襄西地处宜昌襄阳荆州和沙市的三角地带的中心,北扼襄豫,西控巴蜀,东瞰江汉,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这里一直也是国共两党争夺十分激烈的区域。年,中共在当阳远安边界的瓦仓举行了农民暴动,打响了对敌斗争的第一枪,被残酷镇压抗战期间,在敌日军伪伪军顽国军夹击之下建立了襄西抗日民主根据地,后被破坏而到了解放战争期间,历经卷土重来的国军的疯狂围剿李先念中原突围的南路部队的转入外线作战,再到陈谢大军南下,终于成立了襄西工委和襄西支队,建立了新的襄西解放区,组建了有个县委县政府的人民政权。年,襄西解放区全力配合和支援江汉军区主力和解放军四野南下大军先后发起荆门宜昌沙市战役,解放襄西全境,也赢得了解放战争在这个区域的最后胜利。

  襄西解放区最初的主要区域就是在位于湖北西北,汉水以南,荆山山脉以东,东临荆门,西连神农架,南接远安,北依襄阳的南漳县。这里地处江汉平原的北缘,也是南阳盆地的南缘,同时也是秦巴山系的东缘,是一个典型的七分山两分水一分田的穷山区,也是一个虽然远离交通主干线,但离襄阳宜昌荆门和荆沙都不远的特殊县区。

  在那本襄西解放史稿一书中可以看到,东巩这个地名的第一次出现是年月刚成立的襄西支队“春节期间在南漳东巩休整”,随后,东巩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快也越来越多,几乎每件大事都与东巩有关。这本书介绍说:“年月,根据襄西工委决定,在南漳东巩成立中共南远县工作委员会同时成立南远县人民民主政府和南远县军事指挥部。”事实上,东巩也是襄西工委的所在地。

  从那张襄西地区示意图上可以明显看出。东巩地处南漳远安荆门三县交界的边缘,明显属于“三不管”的空白区域,除了地下有煤炭山上有香菇田里有贡米以外,就是山高林密,交通不便既不适合大部队运动,又不能闹出多大的动静来,所以国民党期以来对共党在东巩的存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共产党的地方组织正是看中了东巩地下有煤炭挖出来就可以换钱山上有香菇采下来就可以贸易田里有贡米粮食不愁,所以就和那本史稿里所说的那样:“东巩一带曾是鄂西北区党委及第四地委经常活动的地方,群众基础好,襄西工委成立后,这里又成了襄西工委的活动中心。”

  那本襄西解放史稿一书接着说到与南下干部有关的重点了:“年月,分配到襄西工作的余名南下干部由原中共平西地委宣传部焦林义平西专署副专员段钟南平西县委书记蒋占义带队到达南漳县东巩苍耳坪第四地委驻地。中秋节后,各自分赴新的工作岗位。焦林义任第四地委宣传部兼管组织工作,段钟南任第四专署副专员,蒋占义任荆门钟祥宜昌县县委书记,张三杰杨春亭带领名南下干部到荆州当阳县工作,张三杰任副县,杨春亭任县委宣传部监管组织工作,均为县委委员。分到南漳远安县工作的南下干部有人。”

  最后那段文字很重要,王维顺就在那人之中。

  作者闲话: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