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南下(4)第1/1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一路南下

  四家庭会

  坐落在太行山脚下拒马河边的大盘石村不大,也就百十户人家,村后就是纵横百里千峰万壑的狼牙山,隔着那条到了早春二月还没有开封冰冻着的拒马河,对面又是山谷崎岖,崖壁陡直的群山初春的时节,白天还看得见山上那残存的积雪,到了晚上,风从峡谷刮过来还是很冷的,王家的一个媳妇从屋里出来到不远处的柴堆去拿烧炕的柴火的时候,还是被凛冽的寒风吹得打了一个寒颤,赶紧抱着树枝回到房里去了。

  那所平房明显不大,也有些陈旧,但却比外面暖和多了油灯不太亮,但还是可以把那间简陋的平房里的一切看清南房里的那排炕不算大,可是坐上三个大男人也没什么问题。这是大盘石村王姓家族的一次难得的聚会,坐在炕上的是父辈,他们弟兄仨人。分别是:老大王常云老二王凌云和老三王登云。王氏家族的大排行一共有弟兄七人,分别是:王维富王维时王维坤王维顺王维伦王维凡王维海。

  这其中王维坤王维伦王维海三个是亲弟兄,他们的父亲是王家老三王登云另外的四人是亲弟兄,他们的父亲都是王家老二王凌云可是因为王家老大王常云没有孩子,所以按照北方的规矩,就将王家排行老大的王维富过继给他大伯。不过只要家里开这样的会,作为晚辈的七兄弟都没有上炕的份,一人拿一个矮凳规规矩矩的靠墙坐着这还算是好的,因为王家的女人,不管辈分多高,也不管是女儿还是媳妇,都不能走进那个开会的房间,更别说是参与决策,只能坐在厨屋里一边为自己的男人纳鞋底一边旁听。这就叫规矩。

  其实那天晚上开会的时候,王家三个父辈都到了,而王家的七个兄弟却只有六人到场,王凌云家的老二总排行也是老二的王维凡抗战期间就已经报名参军,跟着八路军的野战部队走了而这一次,因为王凌云的老大总排行老四的王维顺也就是在紫荆关上被乡叫做“小王”的也被区里点名要离开家,自己有些犹豫不定,所以想征求一下家里的意见,事关重大,那个瘦瘦的王凌云就不得不把全部姓王的人都召集起来开会。

  烟抽过了,水喝过了,也听完了王维顺的情况汇报,沉默了好一会儿,话还是王维顺的大伯首先说的:“咱们家里不是已经有你二哥参军当兵去了吗?不是说一家只要出去一个的吗?你能不能不去?”

  “我已经去找过乡说过了,他说老四这是去当干部,不是和老二那样去当兵,所以不一样。”王凌云在解释说:“乡说,区里传达的参加南下干部工作团还是有条件的:第一要年轻,第二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第三最好是在当地乡村工作过,第四最好是共产党员,最好没有结婚。老四就成了我们乡最合适的人选了。”

  “我也听说了,区里对南下干部的家里还是有照顾的。”王登云在抢着说:“南下干部家属都按军属待遇家庭经济困难的会给予补助家中缺乏劳动力的,由村里给予代耕”

  “住口!既然有这么好的事,你怎么不叫你家儿子去?”王常云皱着眉头不高兴的说道:“你难道不知道,当干部比当兵更危险:万一仗打不赢了,部队可以拍拍屁股就走,留下来的干部有几个能活着的?蒋光头的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就是专门用来对付共产党的,所以,老四这次南下,搞不好军属是完全有可能变烈属的!”

  房间里一时间悄无声响,听得见风从房顶上吹过,瓦片发出的呼啸声。

  “老四。”王凌云在问着他的儿子:“你自己想不想去?”

  “不想去,我一直就想待在家里,二哥已经走了,我要是走了,家里就只剩下六弟帮忙,忙起来人手就不够了。”那个十八岁的青救会干事回答说:“可是这一次可能不得不走,说是区委书记亲自点了名的。”

  “这就叫躲脱不是祸,是祸躲不脱。”王常云地叹了一口气:“原指望把你这个王家读书最多文化最高的留在家里,过几年大小当个村,让我们这个上中农的王家也在大盘石村扬眉吐气一回,可没想到你可能又是一个荆轲,演一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剧!”

  厨屋里的女人们都在呜呜的哭着。

  作者闲话: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